痛、痹、关节疼痛、湿、舌淡

【医家】魏江磊
【出处】橘井流芳——上海曙光医院经典医案赏析
【关键词】痛、痹、关节疼痛、湿、舌淡红、脉弦紧、苔薄白、风湿、风湿性关节炎、寒痹、冷感、伤阴、神清、阳虚、活动不利、下肢疼痛、湿啰音、皮肤寒、着痹、痛痹、外感、行痹、发热、大热、皮疹、痉、燥、
【内容】
朱某,女,62岁,退休。2007年11月因“双下肢关节疼痛2周”就诊。
患者诉2周前因气温下降即出现双下肢关节疼痛,痛势较甚,得暖则缓解,遇冷加重,皮肤有寒冷感,无发热,无皮疹,无行走障碍等证。自服止痛药(具体不祥),缓解不明显。故来就诊。纳食可,夜寐差,二便调。
体检:神清,气平,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心率:67次/分钟,律齐,无杂音。腹部无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中医:痹病(寒痹);西医:风湿性关节炎。
【治则与处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处方:
海桐皮15g,水蛭10g,蜈蚣2条,制川乌6g,制草乌6g,细辛4g,生麻黄12g,地龙15g,沙参12g,甘草4g,川桂枝8g,生石膏20g,生薏苡仁30g。4剂。
〈二诊〉患者下肢关节疼痛较前略缓解,皮肤寒冷感亦减轻,无肢体活动不利等证。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体检:神清,气平,心肺无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继服前方加芍药12g。14剂。
【治疗效果】患者下肢疼痛症状消失。

【按语】痹病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患者病因于外感寒邪,素体阳虚,寒邪入侵,客于血脉,“不通则痛”。证属寒痹,兼有风湿。予以制川草乌散寒蠲痹,海桐皮、生薏苡仁祛风湿,通经络。蜈蚣、地龙息风止痉,通络止痛。川桂枝、生麻黄辛温通络。水蛭行血通络。惟恐全方大温大热之品伤阴,给予生石膏佐制之,加之沙参以护阴。甘草调节诸药。患者为新病,病属实者居多,故给予散寒止痛,活血通络为主。但药物大多为辛温香燥之品,易伤阴耗血,当中病即止。且“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此处运用虫类药物具有独到之处。经即时治疗,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平素给予温阳以调节其阳虚体质,避免其病再发。


(魏江磊医案,刘爱华整理)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