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涎沫、吐泻、喜唾、胃寒、

【医家】李俊
【出处】圣余医案诠解
【关键词】吐涎沫、吐泻、喜唾、胃寒、冷汗、脾胃阳虚、自汗、小儿、下气、头痛、伤寒、干呕、多汗、表虚、郁、
【内容】
某,半岁小儿,病吐泻已止,今胃不食,冷汗不止,吐涎沫。
白术五钱,干姜二钱,沙参五钱。茯苓二钱,厚附片五钱,吴萸一钱,生黄芪五钱,法夏一钱,故纸三钱,砂仁一钱,生甘草二钱,生姜三钱,三付。二付即愈。
此阴气有余也。《脉要精微论》曰: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伤寒论》曰:太阴之为病,食不下。又曰: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又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观此则此症详情可知矣。夫吐泻者,脾胃阳虚而气乱于中也;吐泻止则不食,冷汗,吐涎沫者,乱气难平而阴寒犹如故也,当与温药。
土之原在火,理中汤以温补为理,仅在中焦,故用附片、故纸补下焦之火以生之;自汗则表虚,非黄芪不能固表气;胃寒则喜唾,非生姜不能散胃寒;若苓、夏之降逆导水,砂仁之和胃醒脾,吴萸之开郁下气,则皆理中之佐使,以通利为理者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