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黄疸、湿、畸形、大便溏

【医家】廖浚泉
【出处】廖浚泉儿科医案
【关键词】郁、黄疸、湿、畸形、大便溏、皮肤黄、腹胀、呕逆、自汗、脾虚、肝胃气滞、脾胃虚寒、舌苔白腻、饮食不节、小便短黄、大便灰白、肝胆气滞、脾虚湿盛、腹胀满、小便黄、呕吐、黄疽、吐乳、腹泻、黄带、积、疸、燥、
【内容】
徐某某 女,初生2月。因出生三天后全身发黄,于1975年6月9日入院。
住院检查摘要:巩膜及皮肤橘黄,腹胀,腹壁静脉显露,肝在肋下二指,剑下一指,质中等硬。血检:黄疽指数120单位,胆固醇282毫克%,凡登白反应直(+ + +)、间(+ + ++ ),总胆红质10毫克%,尿三胆(一),大便灰白。
诊断:梗阻性黄疸(胆道先天畸形)。
病程与治疗:西医保守治疗无效,儿、外科会诊主张急做手术,但危险性极大,因此家长坚决要求请中医治疗。
6月14日初诊:患儿面目皮肤发黄已二月,有时吐乳,大便日三、四次,色灰白,腹胀满,小便黄绿,舌苔白腻。系肝胆气滞,脾虚湿盛,胃失降和。拟用温中和胃,疏肝利胆之剂。
处方: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砂仁3克 法半夏6克 陈皮3克 茵陈6克 枳壳6克 吴萸1.5克 郁金6克 炮姜3克 檀香3克 云连1.5克
复诊:病情同前。守前法治疗,以茵陈五荃散加味。
处方:
茵陈6克 白术10克 公丁香7粒 肉蔻霜3克 上肉桂1.5克 茯苓10克猪苓10克 鸡内金1枚 大腹皮6克 檀香1.5克 泽泻6克 郁金6克 枳壳5克 谷麦芽各10克
二付
6月16出院,28日门诊:面目皮肤黄染,腹仍膨胀,呕逆大便溏,小便短黄。系脾虚中寒,肝胃气滞,湿气不化。治以温化水湿,调和肝脾。
处方: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云连1.5克 法半夏5克 猪苓6克 泽泻6克 吴萸1.5克 上肉桂1.5克 砂仁3克 生姜1片 木香2.5克
二付
四诊:呕吐减轻,腹仍胀,大便溏。继用疏肝和胃法。
处方:
杭芍6克 郁金6克 法半夏6克 吴萸1.5克 砂仁3克 茵陈6克 川楝子6克 云连1.5克 佛手5克 炮姜3克 谷麦芽各 10克
二付
五诊:皮肤黄疸渐退,大便日三四次,色转黄,腹胀稍软,有时呕逆,为脾胃虚寒,肝胆不利。治以温中健脾,疏肝理气。
处方:
青皮3克 陈皮3克 诃子3克 公丁香5粒 鸡内金1枚 茵陈6克 砂仁3克 白术10克 法半夏6克 上肉桂1.5克 茯苓12克炮姜3克 甘草1.5克 香连片每次1片
二付
7月14日六诊:巩膜微黄,腹已不膨胀,大便色黄,日二三次,自汗。肝仍肿大。治以疏肝健脾理气及软坚之剂。
处方:
鳖甲10克 牡蛎10克 茵陈6克 鸡内金1枚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砂仁3克 青陈皮各3克 木香3克 佛手5克 郁金6克 川楝子6克
8月24日七诊:黄疸尽退,因饮食不节,腹泻一天,色黄带粘液,自汗,乃脾虚湿甚,运化失调。治以燥湿止泻,疏肝理气。
处方:
苍术12克 苡仁15克 厚朴6克 甘草1.5 檀香2.5克 陈皮3克 茯苓12克 砂仁5克 川楝子6克 郁金6克 炮姜3克 大枣2枚 谷麦芽各10克
按:现代医学认为,梗阻性黄疸可有两种情况:一是胆汁郁积综合征,一是肝外胆道畸形。二者临床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治疗与预后完全不同。本病例虽经会诊诊断胆道畸形,认为非手术不可,经中医辨证论治,温中健脾,疏肝利胆,追踪观察,黄疸尽退,健康成长。(《廖浚泉儿科医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