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痰饮、聚、胁肋痛、面色

【医家】曹南笙
【出处】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
【关键词】痛、痰饮、聚、胁肋痛、面色黄、滞气、寒湿、久病、渴饮、脉沉、气结、头痛、不饥、悬饮、中气、吐痰、畏风、胃虚、胁痛、吐、虚、痰、
【内容】
某右。初诊;诊脉右虚左小弦,面色黄少华采,左胁肋痛,五六年未愈,服旋复花汤不应,用参、归、熟地、桂、芍、炙草,服之大痛,转金铃、半夏、桃仁、延胡、茯苓,大吐大痛兼作。凡久恙必入络,肝络久病,悬饮流入胃络,致痛不已,议太阳阳明开阖方法。
茯苓 炙草 桂枝 煨姜 南枣 人参
二诊:服苦药痛呕,可知胃虚,以参苓阖阳明,用草桂开太阳并辛香入络,用姜枣通营卫,生姜恐伐肝,故取煨以护元气而微开饮?气也。前方服之痛止,议丸方。
人参 半夏 川椒 茯苓 桂枝 煨姜 南枣汤丸
某左。味过甘腻,中气缓不主运,延经百天,聚气结饮,东垣云病久发不焦,毛不落,不食不饥乃痰饮为患。饮属阴类,故不渴饮,仲景五饮互异,其要言不繁,当以温药和之。通阳固无容疑,大意外饮治脾,内饮治肾,是规矩准绳矣。
苓桂术甘汤
某左。肌肉丰溢,脉来沉缓,始发右季胁痛,汤饮下咽,汩汩有声,吐痰涎,头痛。此皆脾胃阳微,寒湿滞聚,温中佐其条达运通为宜。
茅术 厚朴 半夏 茯苓 陈皮 炙草 淡姜渣 葫芦巴姜汁泛丸
某左。昔肥今瘦为饮。仲景云脉沉而弦是为饮家,男子向老,下元先亏,气不收摄则痰饮上泛,饮与气涌斯为咳矣。医者先以清肺降气消痰久而不效,更与滋阴,不知痰饮皆属浊阴之化,滋则堆砌,助浊滞气。着枕咳呛一端,知身体卧着,上气不下,必下冲上逆,其痰饮伏于至阴之界,肾藏络病无疑,形寒畏风,阳气微弱,籓篱疏撤,仲景云饮邪必用温药和之,更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宗此意以立方。
桂苓甘术汤
熟附都气加胡桃
某左。初诊;头中冷痛,食入不消,筋脉中常似掣痛,此皆阳微不主流行,痰饮日多,气隧日结,致四末时冷,先以微通胸中之阳。
干薤白 桂枝 半夏 茯苓 瓜蒌皮 姜汁
二诊:微通其阳已效,痰饮阻气,用茯苓饮去广皮加姜汁。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