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虚、阴虚、燥、筋惕肉瞤

【医家】
【出处】增评柳选四家医案
【关键词】痰、虚、阴虚、燥、筋惕肉瞤、便溏、湿痰、不寐、心火、胸中气、烦热、脘闷、心烦、胸痞、病后、湿、语言无力、气血两亏、虚风内动、大便燥结、气不足、痰阻塞、面红、脉虚、脉小、咳嗽、病重、多寐、肝火、风痰、风火、胆火、滑数、痰热、燥结、心悸、误补、五脏、少寐、溏泄、纳少、实火、滞气、肾水、肉瞤、热病、气逆、气短、无神、瘀、郁、
【内容】
心营与肾水交亏,肝气挟肝阳上逆,胸中气塞,口内常干,手震舌掉,心烦不寐,即有寐时,神魂游荡,自觉身非己有,甚至便溏纳少,脾胃亦衰,脉形细小无神,而有歇止之象。逐证施治,似乎应接不暇。因思精神魂魄,必令各安其所,庶得生机勃勃;否则悠悠忽忽,恐难卜其旋元吉。拟许学士真珠母丸法。
石决明盐水煅一两人参一钱归身钱半犀角五分龙齿三钱茯神三钱生地四钱麦冬二钱枣仁二钱炙草三分淮药三钱沉香磨沖三分另珠粉四分先服
诒按:此方于肝气一层,嫌少理会。愚意去山药、甘草,加木香、陈皮,则胸中之气塞亦平矣。
邓评:心烦不寐,心火亢矣,何又脉小便溏?大都火被湿痰所遏也。于清心安神内,务参辛燥开痰,俾湿化痰豁,乃能木达风清也;若滋寒太过,恐多弊而少利耳。
孙评:所述病情,均因痰火上蒙致病,即便溏脉歇,亦为痰滞于中,脾营胃卫不调和之症,若损证而至见此,则正气垂绝,决无生理。
胸中气塞,非气之不通,是痰之上逆也。
又接服方:生地白芍人参丹皮橘红茯神枣仁石决明龙齿秫米佛手
邓评:选药较前方为胜,故能稍获效机。
再诊:脉之歇止向和,便之溏泄不作,气塞稍平,手震亦定。但寤多寐少,内藏之魂魄未安;胸痞脘闷,上壅之浊痰未降。容将通阳镇逆法,参入前方,冀相与有成耳。
真珠母丸真珠母、熟地、当归、人参、枣仁、柏子仁、茯神、犀角、龙齿、沉香去柏子仁当归加旋覆花一钱五分代赭石三钱陈皮七分冬术七钱炙草五分白芍二钱麦冬三钱甘澜水煎竹沥一两冲服
诒按:案云通阳镇逆,方中用旋赭镇逆,而术、芍、麦、草,则未可谓之通阳也。
邓评:脉之歇止,是亦痰之咎欤。
所谓胸痞脘闷,上壅之浊痰未降,此语中的。而方内仍用地、麦,未免议论虽确而用药失当,拟更参温胆之法,如半夏、枳实、菖蒲、竹茹之属。
三诊:夜半得寐,心肾已交,肺魄肝魂,自能各安其脏。无如心易烦动,神反疲乏,气犹短促,胸还痞闷,脉仍细小,两足不安。脉虚证虚,是谓重虚,而兼有湿痰从之为患。夫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也。法当固本为主,消痰佐之。
人参固本丸加龟板五钱炙茯神三钱枣仁二钱白芍三钱淮麦三钱陈皮一钱旋覆花一钱五分柏子仁一钱五分去油冬术钱半另珠粉二分竹油二十匙鸡子黄一枚和服
诒按:于痰病重投冬、地,得无嫌其滋腻否?
邓评:柳师破的。
诸般苦况,无非为湿痰阻塞。案云湿痰从之为患,又谓痰即有形之火,火即无形之痰,何仍重于滋补,盖终被阴虚二字横于胸中也。
孙评:痰火二句,近人安能见得如此真切。既如是云云,当以清火化痰为法矣。
四诊:风火痰三者之有余,留滞肝经,以致卧血归肝,魂不能与之俱归,筋惕肉瞤而醒,前次气短等证,莫不因此。而又起于有年病后,气血两亏,何堪磨耐。所治之方,不出许学士法加减。现在脉息细小带弦,虽无止歇之形,尚有不静之意,究属难免风波,未可以能食为足恃也。
石决明盐水煅三钱麦冬二钱犀角五分柏子仁三钱龙齿三钱枣仁盐水炒三钱归身七分大熟地浮石粉拌炒六钱羚羊角一钱冬术一钱五分白芍三钱陈皮一钱人参二钱茯神三钱银花一钱薄荷五分另金箔二张竹沥一两真珠粉三分姜汁一匙冲服
诒按:方中用银花、薄荷两味,不识其意何居?
邓评:痰火为患,每每能食。
统观四方,虽有祛邪之药,而实多滋痰之品,是以绝少奏效。
孙评:起于有年病后,必病时误补蛮涩所致,故痰热内恋而起也。
五诊:前夜熟睡,昨又变为少寐,寐之时,适在子时以后,肝胆两经尚有余邪可知。更兼痰火阻气,时逆时平,其气逆时,必面赤心悸,甚则肉瞤筋惕,烦热不安,脉亦随之变异,所谓心火一动,相火随之是也。调治之外,必须静养,俾心火凝然不动,方可渐入坦途。
人参丹参麦冬玄参各二钱旋覆花冬术各一钱五分橘红一钱小麦五钱枣仁川连煎汁拌炒茯神川贝各三钱炙草四分枇杷叶竹茹各三钱珠粉冲三分
诒按:相火属少阳,即胆火也。方中川连、竹茹,恰合病机。
邓评:谓肝胆有余邪,更兼痰火阻气,此语诚然。
此方补而不滞,于清化痰火一面,较能着力,宜其小奏效也。
六诊:所患小恙,无一不除,盖以清之、化之、补之、养之,无微不至,而得此小效耳。所嫌者,寐非其时,寤非其时,心阳太旺,神气外驰,是卫气独行于阳,阳蹻脉满,满则不入于阴,阴分之虚明矣。将滋阴之品,参入前方,未识能弋获否?
前方加大生地五钱陈胆星五分另真珠母丸朱砂安神丸各五十粒
诒按:此证不寐,乃肝胆有痰火所致。案中引内经阳蹻脉满之文,本属强为牵合;至以经言阴虚,指为阴血之虚,尤非经文本旨。
邓评:生地唯恐碍痰。
孙评:细阅是病,必痰火扰乱肝胆,神志因之不静。所服之药,滋则助痰,补则滞气。前后九方,惟此方最灵,用药心思亦新颖熨贴。所嫌化痰熄风之味,脏腑未得贴切,是以病不即除也。如枇杷叶、川贝,与肝胆不宜,是消肺经之痰也;丹参祛瘀,珠粉清心,麦冬养肺,均失确切之旨。易以天麻、胆汁炒半夏、黑栀、钩钩、蒺藜,则得之矣;玄参虽清火,不若生牡蛎为佳,加白芍以摄肝阴,无滋腻之弊,拟方于下:
煨天麻、盐半夏、茯苓、人参、炒白芍、姜汁炒山栀、钩钩、白蒺藜、生牡蛎、川连炒枣仁、竹茹、枳实。
南星燥烈,能祛风痰,以牛胆罩之,去燥烈,就柔和,并引入胆经,与此病最合,巧思岂可多得。
七诊:人可以参天地之干者,莫贵于眠食如常。今食能知味,眠则未安,昨夜忽寐忽醒,醒则不爽,寐则不安,以昭卫气不得入于阴,独留行于阳之意。柳按:案语牵合支离,总由误认经文阴字,故说来总不入理。是阳蹻脉满,营血不能充足,肌肉不能润泽,苟非阳生阴长,阴足恋阳,何以渐入佳境。然营中之血,既不生之于心,乌能藏之于肝,统之于脾,而欲藉草木之无情,俾血肉之有情者,以生以长,谈何容易。况当此痰火易烦,得食暂安,以及虚风内动,筋惕肉瞤,支体牵摇,大便难通之候,更难为力矣。急宜加意调理。
前方去玄参旋覆珠粉丹参加黄芪一钱远志三分归身一钱半夏一钱五分猪胆汁炒木香三分圆眼肉三枚
另真珠母丸四十粒朱砂安神丸三十粒
诒按:黄芪与此证不甚合,胆汁炒半夏思路新颖。
邓评:不爽不安,无非痰火为患。所引阳蹻脉满经文一节,自是勉强。
八诊:彻夜好眠,神魂己定,是佳兆也。但脉形细小而兼滑数,数为有火,滑为有痰,细属阴虚,小属气弱,虚弱之中,兼有痰火,有时面红,有时咳嗽,有时气痞而短,有时烦热不安;更兼大便燥而小便短,筋惕肉瞤,支体动摇,神情困倦,语言无力等证,均未平复。还宜谨慎小心。
前方加柏子仁三钱另朱砂安神丸三十粒真珠母丸四十粒
诒按:此好眠,是痰蒙所致,未必定是佳兆。
邓评:偶得好眠,未足凭也。要知虚中夹实,当先治其实。
孙评:论脉确合病机,得其要领。评语真得神髓。
九诊:脏之为言,藏也。心之神,肝之魂,脾之魄,脾之意,肾之志,无不各得其藏;五脏和矣,即有不和,因藏真不足,盖有待也。而与脏相表里者为腑,腑以通为补,与脏之以塞为补者有间。因思胃主下行,肠主津液,津液不充,下行失令,故大便燥结而难通。此际不以滋养营阴,俾得施润泽,非计也。目前之治如此,将来或痰、或火、或感、或伤,偶有违和,事难逆料,断无预定之理,随时斟酌为嘱。
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松子仁各三钱桃仁七分陈皮人参苏子各二钱另朝服膏滋药,晚服丸药。
此王江泾,王姓病也。是人素有肝火上升之病。想热病之后,必有余邪余火,留于肝胆,乘虚窃发,气塞而不能卧起者,中有实痰,加于短气不足以息之体,神魂摇荡,身非己有,虚之甚矣。用真珠母丸法,先以犀角治实火,参、地补气血,俾相火得清而奠安。第二方即参入陈皮、竹油、赭石、旋覆花,挟补挟化。第三方人参固本,入龟板、芪、芍、鸡黄。第四方加入羚羊、银花,清药与补药,俱加倍用之。第五、六方,竟是十味温胆,吃重痰火一层。用药心细手和,既沉着,亦灵敏,洵可法可师之作。
邓评:腑以通为补,是至理名言。及观其立法,究属背谬。盖大便之燥结,并非阴虚液涸,仍由痰火煅炼,肠液不生,岂徒滋养营阴所能通耶。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