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痰热、虚、胃脘痞满、舌

【医家】李兴培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痰、痰热、虚、胃脘痞满、舌质暗、脉细弦、心悸、脉细、伤阴、吐、舌质淡红、虚实夹杂、舌苔薄白、肝木侮土、气机阻滞、气滞痰瘀、运化无力、苔白腻、舌红、烦心、中气、下气、隔塞、肝郁、苔薄、噎、瘀、
【内容】
游某,女,44岁,已婚。
初诊:1982年2月13日。
主诉及病史:咽喉部热辣感,吞咽不利,吐清水,异物感4月余。
诊查:胃脘痞满,心悸眠差,时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弦。检查:咽红,扁桃体肿大。
食管钡透示:食管中段见一局限扁平突龛,境界锐利,诊为食管中段憩室。
辨证:痰热胶结,胃失和降。
治法:清热化痰,斡旋气机。
处方:半夏川朴射干柿蒂石斛黄芩生姜各10g茯苓知母柏子仁各15g公英30g麦冬12g 6剂
二诊:2月20日。药后咽部热辣感及心烦心悸全除,余症依然。乃专事斡旋气机。
处方:半夏12g厚朴苏梗射干台乌枳实各10g柿蒂威灵仙茯苓各15g麦芽25g木香6g生姜炙甘草各3g 42剂
三诊:4月1日。各症显著好转,舌质暗,苔白腻,脉细。李师认为痰热稽久,必耗气伤阴。治当扶正与祛邪并行,法予补气养阴,疏肝降逆,化痰散结。
处方:北沙参25g麦冬茯苓各15g代赭石30g半夏12g旋覆花柿蒂香附射干厚朴各10g大枣6枚生姜甘草各3g 2剂药后食管钡透摄片示:食管边缘光滑,粘膜规则,未见异常征象。续以原方巩固疗效旬日,痊愈出院。
按语:本案食管憩室良由肝郁日久损伤胃气,脾胃通降失常致气机阻滞,化生痰热,阻于食管中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医述》引《会心录》云:“运化失职,而脾中之生意枯,五液无主,而胃中之津液涸,虚阳上泛,夹冲、任二脉,直上阳明,贲门终日为火燔燎,木槁不已,是已隔塞不通,食不得入矣”。患者肝木侮土,脾胃受损,中气虚馁,运化无力,升降失司,津液不得输布,气滞痰瘀,津不上承,故见咽喉部热辣感,吞咽不利及异物感;脾阳不升,胃阴不降,上逆则泛吐清水;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下行为顺,脾胃升降失常则胃脘痞满;舌红、苔薄、脉细弦,为痰热之征。当予理气降逆,清化痰热,予半夏厚朴汤加麦冬、石斛、黄芩、知母、公英、射干,6剂而热势得平。李师认为,该患病程4个月,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即肝逆犯胃,胃受克而虚,仲景谓治法当“制木必先安土”。李师认为,久克必正气难复,故二诊方中以半夏厚朴汤加味理气降逆,化痰散结,计服42剂,各症显著好转。三诊中见舌质暗,脉细。李师认为,痰瘀日久,必耗气伤阴,当扶正与驱邪并行。法予补气养阴,疏肝降逆?化痰散结。药用旋覆代赭汤与半夏厚朴汤合剂化裁。足见以上皆深符“调顺阴阳,化痰下气,阴阳平均,气顺痰下,胸噎之疾,无由作矣”(《济生方》)之旨。因认证准确,增损有度,故获复检食管钡透摄片未见异常之捷效。此诚如李东垣之谓:“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