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神志不清、半身不遂、

【医家】盛灿若
【出处】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
【关键词】中风、神志不清、半身不遂、瘫痪、神志昏迷、神志清楚、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阴阳失调、下肢瘫痪、言语不清、高血压、脉弦滑、小便调、苔黄腻、病后、偏瘫、舌红、肢麻、肾水、误治、眩晕、痰浊、头昏、遗症、痰、淋、痛、
【内容】
中风(脑梗塞)
孙××,男,63岁,工人。1978年9月24日初诊。
主诉右侧半身不遂,语言不利15天。
病史患者15天前,在打牌时突然感到右手少力,摸牌不便,约3分钟后,即从原来坐的椅子上歪倒在地,牌友呼之,神志欠清,随即通知家属,用车送往医院急诊。急诊时,患者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右侧上下肢瘫痪,体温37.8℃,血压18.7/13.3kPa(140/l00mmHg),血常规检查:红细胞4.5×l012/L(450万/mm3),血红蛋白l00g/L,白细胞总数11×109/L(11000/mm3),中性0.76(76%)、淋巴0.20(20%)、单核0.03(3%)、嗜酸0.01(1%)。尿常规检查有少许蛋白。脑脊液检查:颜色清,无血性物。2天后,神志转清,小便调,大便未通,血压18.7/12kPa(140/90mmHg),留下右侧上下肢不遂,伴语言不利,肌张力0度。病后第6天,经头颅CT检查,报告为左侧内囊部脑梗塞。回顾既往病史,患者高血压已10余年,血压常在21.3/14.7kPa(160/110mmHg)上下,自觉症、状有头昏、眩晕、肢麻。
检查右侧半身不遂,言语不清,表情较痛苦,神志清楚。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诊断中风(左侧内囊部脑梗塞),中经络型。
治疗平肝熄风,化痰通络。
取穴:曲池(双)、合谷(双)、太溪(双)、太冲(双)、肩髃(右)、外关(右)、足三里(右)、丰隆(右)、廉泉(右)。
操作:上穴补太溪、泻太冲,其余各穴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中间每5分钟行针1次。
连续治疗15次,下肢便能单独走路,肌张力Ⅲ度,上肢亦能抬至肩平,惟略有内收现象,尤以肘以下前臂为明显,讲话流利。从第16天开始,全部取瘫痪侧腧穴,上肢取肩髃、极泉、曲池、曲泽、外关、内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先针阴经穴位,用泻法,后针阳经穴位,用补法,仍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连续治疗10次,前后共25次,上下肢功能恢复正常而停止治疗,在家休息2个月后上班(科室工作),至今已3年有余,一切如常人。
按语中风根据其病情、病位和致病因素的强弱,古有中脏腑与中经络之别。中脏腑者病情重,病位深,致病因素强,所以常出现神志昏迷,二便失禁,肢体瘫痪等危重证候,而中经络者,一般神志清,二便自调,仅有偏瘫或言语不利等症。该患者病初神志不清,二便失禁2天之长,显属中脏腑(闭证),尔后通过治疗,神志渐清,留下右侧上、下肢不遂,这是从中脏腑转变为中经络,也就是中风后遗症。今患者年过六旬,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导致肝阳偏亢,阳亢化风,所以方中取太溪(肾经原穴),补肾水,泻太冲(肝经原穴),因肝属风木,性喜冲逆,太冲可以平肝熄风,丰隆化痰浊,余者诸穴疏风通络。半个月后,患者出现上肢内收,此乃阴阳失调,所以先泻阴经腧穴,后补阳经腧穴,使阴阳平衡,此乃临床常见之,用之得当,效果显著,患者常可恢复健康,如此时失治、误治往往留下终身残疾,不可逆之。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