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喘、哮、哮喘、虚、苔花

【医家】许济群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痰、喘、哮、哮喘、虚、苔花剥、气喘、气急、咳嗽、支气管哮喘、舌质红、舌尖红、脉细滑、口干、自汗、痰热、鼻塞、舌苔花剥、阴虚火炎、痰热郁肺、痰热蕴肺、舌苔薄黄、易感冒、喷嚏、鼻痒、喘咳、肺热、久病、阴虚、痰浊、肾虚、润肺、伤阴、舌红、痰癖、痰鸣、苔薄、流涕、痉、
【内容】
刘某,男,10岁。
初诊:1998年11月5日。
主诉及病史:患支气管哮喘5年,缠绵不已,屡治难应。发作频繁,无季节性,以秋季症状严重。发作前多有鼻塞、喷嚏、流涕和咳嗽的先兆症状;发病迅速,发作时痰鸣气喘,喉中水鸡声;发剧时呈哮喘持续状态;平时易感冒,自汗,有地图舌史。曾经过敏原试验,对花粉、尘螨呈阳性反应。
诊查:咳嗽阵作,气喘气急,喉中水鸡声,痰难咯出。咽略红,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舌尖红,舌苔薄黄,略有斑剥不均,脉细滑且数。
辨证:痰热郁肺,肾阴本虚。
治法:宣肺清热化痰,治标为主。
处方:炙麻黄3g辛夷8g射干8g细辛3g五味子8g制半夏10g黛蛤散10g黄芩8g鱼腥草15g炒苏子10g炒葶苈子10g地龙10g桔梗8g甘草4g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二诊:喘作、气急减轻,口干,舌质红,苔花剥,听诊哮鸣音(++)。邪从热化,阴已伤。前方进步,清化为主,兼顾养阴。
处方:炙麻黄3g射干8g黛蛤散10g黄芩8g鱼腥草15g玄参10g细辛3g五味子8g制半夏10g炒葶苈子5g炒苏子10g地龙10g生地10g知母10g天花粉10g桔梗8g甘草4g7剂,每日1剂,水煎温服。
三诊:喘渐平,痰出爽利,自汗减少,听诊未闻及哮鸣音。舌尖红,苔花剥。效不更方,继服7剂。
四诊:喘已平,花剥苔渐化。病情虽缓解,但久病耗伤气阴,且伏痰未尽,故养阴为主,清化兼顾。
处方:北沙参10g生地熟地各10g龟板10g(先煎)鳖甲10g(先煎)黄芪30g制黄精10g玉竹10g天、麦冬各10g知母10g炒白术10g黄芩8g玄参10g炙半夏10g象贝10g蒌皮10g桔梗8g甘草4g砂仁3g(后下)7剂,煎成糖浆,轻量缓服,服2周。如法调服2个月,以善其后。其后哮喘发作时间延长,症状减轻,迨至发作,每以清化养阴兼顾。随访两年,渐至痊愈。
按语:本例患支气管哮喘5年,来诊时咳嗽阵作,气喘气急(发作前鼻塞、鼻痒),喉中水鸡声,两肺满布哮鸣音,痰难咯出,咽充血,舌红,脉细滑且数,是为初失表散,痰热内蕴,气升痰阻。舌苔略有斑剥不均(原有地图舌史),示该病患肾阴本虚。急性发作,以邪实为主,当治其标,先以宣肺清热、化痰平喘为主。麻黄、辛夷、桔梗宣展肺气,细辛化饮消痰、五味子敛气,散收相配,促进肺气的宣通;黄芩、射干、黛蛤散、鱼腥草清肺热;制半夏化胶痰,此痰去则病去;地龙咸寒泄降,熄风解痉定喘;葶苈子、苏子泻肺降气平喘,甘草和药,诸药合用,宣肺清热化痰定喘,使呼吸两促、哮鸣喘咳得以暂轻。哮喘的病位主要在肺,但反复发作,病程缠绵,化火化热,伤津劫液,易致肾虚。如痰热蕴肺,日久可耗损肺肾之阴,而阴虚火炎又可灼津成痰,致肺气宣降失常。灼伤阴液者,舌质多偏红、苔薄少,甚至舌苔花剥,临床辫证,重在察舌。该病例原有地图舌史,乃肾阴本虚之象,二诊口干、舌质红、苔花剥,示邪从热化,阴已伤,斯时注重阴虚为本、痰热互结的病理变化,以宣肺化痰平喘治标,养阴生津润肺治本,清化佐以养阴并举,加入玄参、蒌皮、生地、知母、天花粉,标本兼顾,致使喘势渐平。三诊“效不更方”,原法继进,以求药效巩固。四诊喘作虽已缓解,但肾阴已虚、痰癖互结仍蕴伏于内,此乃所谓“哮有夙根”之所在。病去当养正,正气复而外邪痰浊毋能再犯。方用熟地、龟板、鳖甲、制黄精、麦冬补肾滋阴;生地、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天花粉、知母养阴生津;黄芪、炒白术益气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黄芩、瓜蒌皮、制半夏、象贝清热化痰;桔梗宣肺,砂仁醒脾,以防滋腻碍胃,甘草和药。全方配伍滋肾养阴,兼顾清化,使顽疾得瘳。此期给药方法,根据病情、病程,可采取糖浆、膏滋等方式,服药时间缓长。庶几正气渐充,复发减少,从而渐痊。2001年12月底家长特地来访,云:哮喘已两年未发。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