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血、痢疾、下利、烦躁、无

【医家】蒲辅周
【出处】蒲辅周医案
【关键词】脓血、痢疾、下利、烦躁、无汗、中毒、里急后重、干呕、腹满、腹胀、暑湿、寒战、虚、败血症、高热、呕吐、麻痹、齿干、脉沉弦细数、吐、痢、面色青黄、神志不清、寒热错杂、白细胞低、正虚邪实、口渴喜饮、津液不足、舌红苔黄、腹胀满、脉沉微、脉沉弦、吐涎沫、脉沉数、呕逆、神清、腹泻、胃虚、发热、恶心、无苔、肠鸣、胀满、痰、
【内容】
痢疾一(急性中毒性痢疾)
李某,女,1岁半,住某医院,1963年8月26日初次会诊。
患儿于八天前因高热八小时抽风三次,腹泻脓血便。多次而入院。当时神志不清,腹胀满,肝在肋下3厘米,呼吸、血压正常。按中毒性痢疾轻症治疗,经用西药冬眠疗法治疗不再抽风。第二天开始,一直寒战高热,持续败血症样热型(每日有一次体温波动),腹更胀,肝增大为肋下5厘米,肠鸣音很弱,血中钾、钠、氯化物测定正常;逐渐发展到中毒性肠麻痹,频次呕吐,吐出咖啡样物,下利增多,每天十七?二十六次,脓血便顺肛流出,四肢凉而色绀,白细胞低下,减到105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30%,大便培养为福氏痢疾杆菌,血培养阴性,经用多种抗菌素亦不敏感。无汗,口渴喜饮,小便尚多,面色青黄,腹胀大、按之软,脉沉微滑无力,舌质正红无苔有津。诊为暑湿互结成痢,正虚邪陷;治宜和中升陷,兼以宣透。处方:
沙参二钱扁豆衣二钱香薷八分木瓜八分粉葛根—钱五分炙甘草八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
慢火煎至180毫升,每四小时服30毫升。每次服药后服荷叶与炒焦粳米同熬之米汤以助胃气。速进二剂,服后症状无变化,用原方去姜、枣,加黄连、六一散、银花炭等,每日进一剂。
9月2日复诊:下利仍二十多次,色转青黑而粘,带脓血,有里急后重感,体温仍波动往36.5°C~39.5°C。恶心干呕,偶吐涎沫,烦躁,腹仍胀满,按之软,手足厥热,日夜无休止,仍无汗,微咳无痰,神清呆滞,脉沉弦细数无力,舌质黯红少津,苔现黄腻。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病邪深入厥、太二阴,兼阳明胃液被劫,最危之候;拟治厥阴阳明为重点,投以乌梅丸加味,但因胃气衰难任重剂,乃小其制。处方:
西洋参三分桂枝三分生川附子三分黄连八分北细辛三分黄柏三分当归二分干姜五分乌梅一大枚川花椒(炒出汗)二分伏龙肝一两
先用伏龙肝泡开水600毫升去渣,入诸药慢火煎半小时,取150毫升加蜂蜜15毫升调匀,每次15毫升,一~二小时服一次,服二剂。
9月4日再诊:药后体温略退,无寒战,烦躁及腹满倶减,下利仍10余次,呈青色粘便,仍呕吐,精神好转,肢仍凉,面色转红润,仍无汗,尿色黃而稍多,脉沉数虚,舌质转正红,苔现黄腻,板齿干。伏邪已露,内陷之热有外出之象;但久胃虚,邪陷二阴一阳,幸厥热烦躁已平,腹满亦减,阳明津液不足。治宜以阳明为重点,益胃生津,兼理厥、太二阴。处方:
西洋参五分黄连七分炮干姜五分花椒(炒出汗)二分乌梅一大枚法半夏一钱五分炒枳实五分炙甘草三
分玉竹五分粳米五钱伏龙肝一两
先煎粳米及伏龙肝至米熟,去米粒及渣。用此汤煎药,取150毫升,每次服15毫升,一~二小时一次,服二剂。
9月6日再诊:大便仍十余次,脓血及里急后重大减,现已不发热,尚有干呕,不思饮,无汗,肢稍凉,腹胀已消。今天白细胞已较前上升,达2350/立方毫米,中性34%,脉沉弦细,舌红苔黄津回,板齿已润。仍以益气生津,兼调和肝脾。处方:
西洋参五分麦冬一钱五味子五分香木瓜一钱生扁豆三钱荷叶二钱粳米三钱莲子二钱山药一钱连服三剂。
9月9日末次复诊:三天来体温已基本正常,大便每天三?六次已成形,无脓血及里急后重,能饮米汤及稀粥,不吐,皮肤潮润,四肢温暖,脉和缓,舌正苔净。病势已退,胃气渐复,原方再进二剂,一切正常,白细胞已恢复到91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52%,痊愈出院。
按:患者系急性中毒性痢疾,发展到肠麻痹,脓血便顺肛流出,每天二十多次,并有败血症样热型(每天数次寒战,从37°C?41°C),粒细胞减少,大便培养为福氏痢疾杆菌,对各种抗菌素均有耐药性,腹部膨隆较甚,病已及旬。根据脉证,由暑湿互结为痢,正虚邪实之象。初用去暑湿、和脾胃、调营卫等法,但邪气仍深入,内陷厥、太二阴,厥热腹满,下利干呕,烦躁不宁,齿干津竭,厥阴症状明显,故主以乌梅丸煎剂,加伏龙肝以和脾胃止呕逆。二剂后,厥热烦躁皆平,症状好转,下利减呈青色粘便;后以益胃生津,兼清余热之品,二剂后津生热退而安,腹胀及脓血便俱消失,白细胞亦逐渐增加;继用益气生津、健脾等药而渐愈,最后白细胞亦恢复至正常。由此可知,疾病之邪气与正气的关系是值得注意的。如邪盛正衰时,机体的抵抗力弱,虽用各种抗菌素,效终不显;必须用扶正驱邪之法,使正气来复,则药物对病菌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必须注意到胃气的盛衰。如胃气不任重剂,则当小剂量,否则也是不能收到效果的。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