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痰浊、苔黄厚腻、舌红、

【医家】陈炳焜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痰、痰浊、苔黄厚腻、舌红、中风、脉弦滑数、言语謇涩、中气、脉弦、眩晕、肝风、肝风内动、口眼斜、舌质偏红、头晕目眩、半身不遂、腑气不通、大便秘结、大便干结、大便不通、肝阴不足、舌偏红、苔薄黄、苔黄、肢麻、卒中、痰热、痰涎、头痛、痿痹、血瘀、风火、语謇、嗜烟、虚、瘀、郁、
【内容】
谢某,男,74岁,已婚。
初诊:1986年12月20日。
代诉:晨起时狱然仆倒,昏不知人,牙关微闭,四肢拘急,喉中气粗,痰声连连。平素嗜好烟酒,时有头晕目眩,大便干结。
诊查:舌质偏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
辨证:肝风内动,痰热蒙窍。
治法:平肝熄风,辛凉开窍。
处方:①羚羊角粉1g至宝丹l粒灌服②杭菊15g钩藤9g夏枯草18g竹茹12g天竺黄10g川贝6g制胆星9g生白芍15g石菖蒲15g茯苓12g甘草3g 2剂
二诊:12月22日。药后神志略清,言语含糊,右侧肢体不用,痰声减轻,小便自遗,大便不通,舌红,苔黄厚腻,脉仍弦数。
处方:①续予羚羊角粉0.5g灌服②杭菊15g钩藤9g夏枯草18g枳实9g瓜蒌30g地龙12g生白芍15g山甲6g石菖蒲15g茯苓12g甘草3g 3剂
三诊:12月25日。神志转清,言语謇涩,右侧不遂,已能张口徐徐进食,但易呛咳,喉无痰声。小便自知,大便已通。舌红,苔黄,脉弦不数。
处方:天冬15g龟板12g代赭石18g茵陈15g怀牛膝30g枳实15g地龙12g生白芍15g生牡蛎18g山甲6g石菖蒲15g杭菊15g钩藤9g丹参30g甘草3g5剂
四诊:12月30日。神识已清,右身不遂、言语謇涩较前改善,二便尚调。舌偏红,苔薄黄,脉弦。
处方:麦冬15g生地15g川楝6g枸杞子15g当归9g黄芩12g龟板12g杭菊15g赤芍15g红花6g地龙12g山甲6g石菖蒲15g甘草3g 7剂建议同时配合针刺、理疗,功能锻炼。此后调理约半年有余,而终能拄杖行走。
按语:中风多由于痰、热、虚、瘀。卒中之人常表现为仆倒闷乱,语言謇涩,痰涎壅塞,肢体痿痹,不识人事。此等患者,多于病前有眩晕、肢麻、头痛、易仆之见症。本例患者年事颇高,又有眩晕之疾,系因肝阴不足所致。又往日素嗜烟酒,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痰浊内贮,郁久化火,引动肝风。风火相引,痰随风起,蒙闭清窍,而致中风闭证,表现为狡然仆倒,昏不知人,牙关微闭,四肢拘急,喉中气粗,痰声连连,更见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欲熄其风,当从乎肝。药用羚羊角、钩藤、菊花、夏枯草清肝熄风,天竺黄、胆南星、川贝、竹茹清热化痰,伍佐至宝丹开窍醒神。盖痰浊内蒙心窍,则神识不清,舌强语謇,阻遏经络,则口眼斜,半身不遂,皆与痰浊有关。故治中风,需辫分中经络、中脏腑,区分闭证、脱证,区分阳证、阴证,同时还要辨识有无邪热,有无痰浊,有无血瘀。首治危急,开窍醒神;次辫兼症,依次治之。本例中,治风治痰、清热通腑、滋阴活血依次迭出,但不离于肝,先清肝风,次潜肝阳,再滋肝阴,而病情终能渐行好转。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