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寒、郁、烦渴、谵语、热重

【医家】
【出处】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
【关键词】恶寒、郁、烦渴、谵语、热重、热入阳明、下气、口干口渴、阳明热盛、气逆、阴虚、热症、虚、舌苔黄、口干渴、热结、肺火、伤寒、舌黄、神昏、神乱、神清、苔黄、血热、伤阴、狂、燥、
【内容】
阳明热盛,逼乱神明
某兴寒冷,发热重,口干口渴,舌苔黄谵语。
洋参二钱石膏五钱生地三钱连翘三钱生栀子五钱姜黄一钱知母一钱薄荷八分香附三钱甘草二钱玄参三钱青蒿八分五付
此热入阳明也。热入阳明则胃中津液销烁,故口干口渴,土燥则舌黄,神昏则谵语,皆热象也。发热重而犹恶寒者,尚有未和之表气也。经曰,诸禁鼓栗皆属于火。盖热症之初,卫气内凑,而反恶寒者多矣。
白虎汤为治阳明热盛而府未实之主方,故全用之。土居中央,热则金失其清,水涸其流,白虎汤虽能兼及,究非专剂,故用栀翘清上,玄地润下,以臻于备。心主血而藏神,热伤血则神乱,生地能清血热以宁之。肺主气而布精,火克金则气耗,洋参能于白虎中泻肺火以生之。若薄荷青蒿,则以散热疏表气,姜黄香附则以解郁理血气者也。
赵氏医贯以大剂六味地黄汤治伤寒大烦渴之白虎汤证,诚有卓见。盖肾为水脏,大烦渴者,热有余而水不足也。白虎汤泻热以就水,六味汤补水以济火,补泻虽不同,而平均水火则一,故皆有效。此方则神而明之,不泥古而合于古者也。
厥论曰,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夫上为阳,下为阴,阴阳之理,平则互宅,偏则互凑。阳气盛于上者,阳不宅于阴也,阳不宅于阴则阳偏盛于上,而阳中之阴虚。阳中之阴虚,则天气已不能降,而阴中之阳复凑之,故曰下气重上。阴中之阳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上凑,则非其位矣,故曰邪气逆。夫心以神明为一身之主,而心之精华非水济之则不光明,下气重上而阳气乱,则火中无水而光明失,故不知人也。凡热症而至谵语狂言者,其源虽不同,而火中无水,神明不用则一也。
(《圣余医案诠解》)
按:热入阳明,热重而尚未成实,口干渴、苔黄谵语,予白虎汤清阳明经热,合栀翘清上;玄地润下,滋水以济火;薄荷青蒿以透邪,姜黄香附以解郁,热除则神清,诚善用古方者。
原按云:“热重而犹恶寒者,尚有未和之表气也”。所云表气未和,非表有邪,乃热入于里,闭郁气机,卫阳郁遏而不达,开阖失司,肌表失于阳之温煦而恶寒。故云“卫气内凑,而反恶寒者多矣”,此即“诸禁鼓栗皆属于火”之旨。此种恶寒,实乃火郁,不可以汗法治之,当撤其在里之热。热结一开,阳气宣布,则恶寒自解。方中用青蒿、薄荷者,意在疏达表气之郁,以利里热外透,非为解散在表之邪。俗云“有一分恶寒有一分表”,此表字当活看,表有邪固恶寒,表无邪而火郁者亦恶寒。一者当散在表之邪,一者当疏达郁闭,二者不同。不可一见恶寒皆予汗法,劫伤阴液,促进热陷,当慎之。
原按云:“以六味汤治白虎汤证”。二汤证虽皆可见烦渴,然虚实不同,白虎汤证之烦渴,乃热邪耗津,属实;六味汤之渴,是水亏阳亢,属虚,故滋肾以济水,二者不可相混。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