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舌红无苔、咽痛、出血、

【医家】贺季衡
【出处】近代国医名家经典案例:血证
【关键词】痰、舌红无苔、咽痛、出血、动血、痛、肾阴不足、脉弦滑、右脉浮、润肺、舌红、冲动、失血、失音、吐血、舌绛、吐、
【内容】
张男。始而失音,继开后,发生呛咳无痰,震动血络,或吐血,或带黑痰星星,胸膺间或作痛,幸胃纳尚强,切脉弦滑细数,舌红无苔。肺络固伤,肾复不足,属在青年,不宜久延,清润肃化为先。

南沙参四钱  淡天冬三钱  瓜蒌皮四钱 大杏仁三钱 

仙鹤草四钱 川贝母一钱五分 清阿胶三钱 蒲黄五分(炒) 
小蓟炭四钱 青蛤壳五钱  大白芍二钱 冬桑叶二钱 
淡秋石一钱 藕节四个
[二诊] 今日黑痰虽少,而所吐之血水,转见色红质厚,不时呛咳,咽痛,脉仍弦滑细数,右寸关浮芤鼓指,舌红无苔。肝家气火暴升,肺络受其熏灼之象。拟犀角地黄法,先挫木火之威,以安血络。
犀角片四分(先煎) 鲜生地一两(切) 粉丹皮二钱(炒黑)  瓜蒌皮四钱 

乌玄参四钱  黑山栀三钱   蒲黄炭一钱五分  大杏仁三钱 


京赤芍三钱  淡天冬三钱  白茅花一钱五分(炒黑,包)
[三诊] 昨进犀角地黄法,先挫木火之威,以安血络,咯红已止,咽痛亦安,黑痰亦少,惟齿缝尚有血水外溢,不时呛咳,右脉浮芤鼓指化为细数,舌红亦淡。肝家暴升之气火初潜,肺金尚乏肃降之候。以原方减其制,再进一剂为是。
乌犀角三分(先煎) 鲜生地一两(切) 南花粉四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粉丹皮三钱(炒黑) 北沙参四钱  青蛤壳五钱  肥知母二钱 
乌玄参四钱  京赤芍二钱  蒲黄炭一钱五分  白茅花一钱五分(炒黑,包)
[四诊] 迭进犀角地黄法,木火虽平,肺气未清,气升作呛,右脉尚数。以原方减其制,接服两剂,再服后方。
鲜生地一两(切)  乌玄参三钱  淡天冬三钱  青蛤壳五钱 
大杏仁三钱  旋覆花一钱五分(包)瓜蒌皮四钱  川贝母一钱五分 
北沙参四钱  冬桑叶二钱  白茅花一钱五分(炒黑,包) 
枇杷叶三钱(去毛,蜜炙)
两进犀角地黄,挫其木火之威,安其血络,木火渐平,咯红已止,咽痛及黑痰亦退,脉之浮芤鼓指化为细数。惟仍气升作呛,齿缝尚有血水,可见肝家气火初潜,肺胃余焰未灭,清肃无权,当再滋降肃化。

北沙参四钱  淡天冬三钱  瓜萎皮四钱  大杏仁三钱 

青蛤壳五钱  川贝母一钱五分  冬桑叶二钱(蜜炙) 旋覆花一钱五分(包) 

大白芍三钱 乌玄参四钱  生竹茹一钱五分  枇杷叶三钱(去毛,蜜炙)

[五诊] 经治后,咯红先止,呛咳亦减其半,有时尚气升作痒,频作呛咳,太阳穴昏痛,胁气鸣有声,脉之弦数及芤已平,沉取似尚细数少力,舌绛已起苔。此肝阳尚乏水涵,气火尚易冲动也。当滋水抑木,以润其金。
北沙参四钱  淡天冬三钱  生石决一两(先煎)  旱莲草四钱 

大生地五钱  瓜蒌皮四钱  川贝母一钱五分  大杏仁三钱 

生白芍二钱  青蛤壳五钱  白蒺藜四钱(盐水炒)  枇杷叶三钱(去毛蜜炙)
按 (贺桐孙):本例失血,就现象而论,是由于呛震动血络所致,但究其病本,却由肾阴不足(舌红无苔),肝家气火暴升(寸关浮芤鼓指),肺受熏灼使然。故立法侧重于“先折木火之威”,两进犀角地黄汤以凉血清热为主。其不从润肺止咳着手者,意在治本为先。及至血络初安,出血渐止,而肺胃余焰未灭(气升作呛,齿缝出血水)之际,乃先后以滋降肃化及滋水抑木为法,以冀水生木涵,肺得 肃降,诸证可以相继平息。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