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块、痛、瘿、气瘿、压痛、

【医家】田从豁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肿块、痛、瘿、气瘿、压痛、郁、甲状腺肿大、痰、脉细弦、苔薄白、胸闷、舌苔薄白而腻、咽痛、结节、淋、马刀侠瘿、肝气郁结、烦躁易怒、舌质淡红、食欲不振、四肢无力、胁胀闷、放射痛、脉弦滑、齿痛、震颤、月经、喉痹、神清、心悸、石瘿、脾虚、肉瘿、舌脉、病后、忧郁、瘀、积、
【内容】
宋某,女,27岁,已婚。
初诊:1981年3月3日。
主诉及病史:右颈部有一肿块,疼痛已10余天。病者于2月17日早晨起床时突然感到颈部疼痛,随即发现右侧颈前区有一肿块,如鸽子蛋大。当即到某医院,未作任何治疗。近来肿块逐渐增大,疼痛明显,而来我院求治。患者右侧颈前区有一明显肿块,有自发痛,并向下颌身后放散,颈部发紧,如绳所缚,咽东西时稍感咽痛,似有物堵塞,胸闷气憋,烦躁易怒,两胁胀闷,心悸,四肢无力,近一年来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大小便正常,月经正常。既往无甲状腺肿大史,无特殊家族史,近半年来因家庭矛盾,易生闷气,心情不畅。
诊查:发育正常,营养欠佳,神清合作,忧郁痛苦病容。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而腻,脉弦滑,体温37℃,血压100/80mmHg,右侧甲状腺肿大5cm×5cm,随吞咽动作而上下活动,表面光滑,质地硬韧,皮色正常,压痛(+),转动颈部时肿块疼痛明显。周围淋巴结无肿大,眼球无突出,心率104次/分,律齐。肺部听诊无异常。肝脾未触及。白细胞总数7.98×10ˉ9/L,中性66%,淋巴32%,单核2%,甲状腺ˉ131I扫描,甲状腺右叶示踪较稀疏,右叶结节部位功能差,为冷结节。
诊断:中医:气瘿痛证。
西医:亚急性甲状腺炎。
治则:理气解郁,疏经活血,消痰散结。
取穴:大椎、风池、合谷及肿块周围四针。
手法:大椎、风池、合谷针刺用泻法,给以中、重度刺激,留针10分钟。肿块周围分上下左右取4个针刺点,进针后斜向肿块部位刺入,针尖触及肿块时停止进针,施以雀啄捣针震颤法(约30~40次),留针30分钟,每隔3分钟行针1次。二诊(3月4日):针后自觉颈部轻松,已无自发痛,放射痛也消失,吞咽时咽痛不明显,但仍有堵塞感。肿块变软,体积似缩小,压痛减轻,体温36.5℃,舌脉同前。取穴:肿块周围四针,风池、足三里,针刺手法同上。三诊(3月5日):右侧颈前区肿块变平,已缩小,触之深部肿块为2cm×2cm,质软,光滑移动,压痛(+)。转动颈部时肿块疼痛消失,咽部稍有堵塞感,仰卧时偶有胸闷,纳食尚可。心率86次/分,血压:110/80mmHg。脉细弦,苔薄白。取穴:水突(双),阳陵泉(双)。手法:平补平泻,中等强度刺激。留针15分钟。四诊(3月7日):右颈部肿块已基本消失。压痛消失。患者对肿块迅速消失甚感惊奇,精神愉快,睡眠良好,饮食增加。脉细弦,苔薄白。取穴及手法同上。两天后复查(3月9日),右侧甲状腺正常,迄今为止随访观察已4年,未见复发。
按语: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瘿病范畴”。古代文献中有五瘿之分,如《外科正宗》引薛立斋云:“筋骨呈露曰筋瘿,赤脉交接曰血瘿,皮色不变曰肉瘿,随忧喜各消长曰气瘿,坚硬不可移曰石瘿,此瘿之五名也。”该患者素有脾虚,又因心情不畅,肝气郁结,复感时邪病毒,致使气血郁滞,痰瘀互凝,搏结于颈部结喉两侧而为气瘿痛证。正如《诸病源候论》中也有记载:“有血瘿可破之,有息肉可割之,有气瘿可具针之。”明确指出针刺可以治疗气瘿。根据经脉循行,所主病后及辨证施治的原则,选穴施针,方能奏效。从《灵枢?经脉》中的有关记载可知,本病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关系密切。经云:“大肠手阳明之脉……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是动则病齿痛,颈肿……”。“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是主则…颈肿,喉痹……”。“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和于手少阳……下颈,合缺盆……”,“是主……则马刀侠瘿。”其中所提到的“颈肿”、“侠瘿”皆属于本经的经脉病候,故按循经取穴的原则取上述诸穴,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风池系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和阳维脉之交会穴,能疏导三焦肝胆之郁滞,用以散气消痰。大椎系督脉和手足三阳之会穴,可通调诸阳之气。合谷系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因该经行于颈部,远道用之以疏通气血。3穴皆用泻法。水突及肿块局部四针为局部取穴,能疏通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