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块、皮疹、风疹、咽痛、

【医家】张羹梅
【出处】张羹梅医案
【关键词】风疹块、皮疹、风疹、咽痛、口干、冷风劳气、苔白腻、脉沉细、水肿、瘙痒、寒湿、虚、
【内容】
邰某,男,40岁,门诊号66/784500。
初诊:1966年10月30日。
主诉:遇冷即发风疹块已十年。
病史:每到冬天,遇风遇冷即起风团样皮疹,皮疹高出皮肤,皮色发红,瘙痒;如将手浸入冷水,即发皮疹,浸到哪里,发到哪里。到了夏天,风疹块发作即停止。先后在北京、上海诊治,无显效。
诊断:荨麻诊(寒冷性)。
医案:每遇寒风冷雨,或将手浸入冷水,所浸之处,即发风疹,作胀发痒,颇苦之。脉沉细,苔白腻。阳不足以去寒,寒冷乘虚而袭之,交争于肌肤,则发风疹矣。治宜温阳、助阳为主。
附子6克(先煎) 肉桂2.4克(后下) 鹿角片6克
巴戟天9 克 仙灵脾9克 仙茅12克
熟地12克 淮山药9克 山萸肉9克

云茯苓9克 泽泻9克 炙甘草3克
疗效:在服药过程中,患者自觉有口干、咽痛等症,改用首乌、玉竹、忍冬藤等药。当口干、咽痛等症消失后,再用上方加减治疗。服药至11月14日,遇风冷后,风疹块发作较轻。上方再服七帖后,用手浸入冷水,已不发作。自后,即以上方加减调理,至1967年2月10日以后,正是冬季腊月,吹冷风、浸冷水,已不发风疹块。
【按语】本案以《景岳全书》之右归丸加减治疗。右归丸中无丹皮、泽泻、茯苓,而处方中应用泽泻、茯苓利风疹之水肿。不用杜仲、菟丝子而改用仙茅、仙灵脾,取其散冷风、益肾阳、补命门之功。仙灵脾治“一切冷风劳气”(《大明本草》),“补命门,益精气,坚筋骨,利小便”(《本草备要》);仙茅“乃补阳温肾之专药,故亦兼能祛除寒湿,与巴戟天、仙灵脾相类,而猛烈又过之”(《本草正义》)。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