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狐疝、苔薄白、寒湿、疝

【医家】宋孝志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疝、狐疝、苔薄白、寒湿、疝气、舌脉、脉沉细弱、饮食不节、少腹坠胀、中气下陷、清气不升、肾阳虚、舌质淡、寒疝、血疝、筋疝、咳嗽、冷感、气短、痰饮、乏力、虚寒、膝冷、水疝、脾弱、聚、
【内容】
袁某,男,55岁。
初诊:1978年6月1日。
主诉及病史:右侧鼠溪部出现一突起包块一月余,有坠胀感,遇寒、咳嗽和久行则加重,夜卧则包块还纳入腹。经某医院诊为“右侧腹股沟斜疝”。令其住院手术,因不愿手术,来我院中医治疗。
诊查:症见形体瘦弱,乏力气短,少腹坠胀,包块突起,腰膝部时有冷感,素有痰饮,食纳欠佳,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辨证:患者年事已高,常于野外负重,感受寒湿,饮食不节,寒温不慎,久致肝肾阳虚,中气下陷,发为疝气。
治法:宗李东垣补中益气法,加温肾散寒之品。
处方:生黄芪10g党参10g柴胡10g当归12g陈皮6g升麻6g炒白术10g大小茴香各6g巴戟天10g炙甘草6g盐橘核10g
二诊:6月6日。服上方药5剂后精神食欲转佳,虽值暑天,腰膝冷感未减,舌脉如前。以上方加胡芦巴10g、公丁香10g,以加强温肾散滞之功,5剂。
三诊:6月15日。证情逐日改善,包块鼓出次数减少,舌脉较前改善。药已中病,效不更方。
四诊至七诊:证平稳,均以前方加减,曾加用炒枳实、茯苓、吴茱萸、马蔺花、仙茅等,共进药35剂。
八诊:7月8日。患者形体渐壮,包块已不鼓出,食欲良好。舌质稍淡,苔薄白,脉已平和。拟予丸药巩固疗效,以收全功。
处方:生黄芪75g党参50g白术60g升麻30g柴胡50g枳实75g桔梗50g公丁香30g当归50g胡芦巴60g巴戟天50g炙甘草30g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g,每服1丸,日服3次。随访四年未复发。去某医院检查均属正常,恢复正常工作。
按语:中医学关于疝气的名称很多,有寒疝、水疝、筋疝、血疝、气疝、狐疝、?疝等,本例少腹包块时出时入,似狐之出入不定,故诊为狐疝,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腹股沟可复性疝。本证患者因年老体弱,脾弱清气不升,加之厥阴虚寒之气内聚不散,又因负重而罹此患。治疗以补中益气汤为主方,使后天脾胃强健,加以温肾壮阳之品补先天之本,此为固本之治;兼以行气散寒温厥阴之品,散其肝经寒湿,标本同治,不仅使狐疝得散,且达到根治未再萌动之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