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湿、溃烂、刺痛、紫斑

【医家】
【出处】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
【关键词】瘙痒、湿、溃烂、刺痛、紫斑、风热、头眩、身肿、便结、糜烂、溲赤、溃疡、积、舌红苔薄、肌肤失养、大便秘结、全身浮肿、大便不畅、食欲减退、舌红苔腻、湿郁化热、湿热内蕴、风湿热、苔白腻、脉浮数、身胀痛、舌红、咽痛、恶食、恶心、发斑、畏寒、皮屑、皮疹、身热、湿热、皮炎、脉细、发热、痛、瘀、郁、
【内容】
药物过敏
王×照,男,职工。
患者因发热咽痛,于1978年12月1日至×卫生院就医,配给强力霉素片,午后内服一片,即觉遍体皮肤焮热,恶心难过,两眼充血。因原有土霉素过敏史,自知为药物反应,立即停服。当晚畏寒身热,皮肤色红,翌晨全身胀痛,面部及手足红肿刺痛,两眼如缝,即至×卫生院诊断为药疹,配给强地松、扑尔敏、维生素C内服,不见缓解,立即到×医院治疗,用氢化可得松静滴,连续一周,头面及四肢出现大量红紫色斑块及大水泡疹,溃烂流水,疼痛减轻,,局部敷地塞米松软膏,症状逐渐控制,于12月12日来诊。全身漫肿,有红紫色斑块,呈大面积分布,并有针刺及瘙痒感,面部耳前后及发际均渗水液,两手背肘部大片皮脱,手掌皮肤成空廓,下肢足〓足背均有大片皮脱,皮损面均呈紫褐色,流滋水并有痒感,头眩晕,食欲减退,大便秘结,小便色赤,脉浮数,舌红苔白腻。处方:广藿香12克炒牛蒡9克菊花12克板兰根12克生甘草6克焦六曲12克大腹皮12克防风5克白茯苓12克生米仁18克陈皮6克炒蒌仁12克
内服五剂,16日复诊,肿势渐减,头部溃烂皮疹已结干痂,四肢及胸背部溃烂面流滋减少,两手掌皮脱如破手套,未溃紫斑块收缩色淡,患处瘙痒颇甚,头眩已止,食欲增加,夜寐不酣,大便不畅,脉细,舌红苔薄。内服处方:桑叶皮各9克菊花12克米仁18克生白术12克防风5克地肤子9克带皮苓24克白芍9克白蒺藜9克妙蒌仁12克蝉衣3克生甘草6克
服药五剂后,全身肿退,溃疡面大部收敛,紫斑块基本消失,并有大块皮屑脱下,瘙痒亦止。乃停止内服药,遗剩溃疡面仍敷地塞米松软膏。随访其后连续一月余,有大片表皮脱落,自称“几乎换了一层皮”。一年后仍有部分白色皮损痕迹。
原按:本例患者原有四环素属药物过敏史,此次仅服强力霉素一片,立即出现严重反应,虽及时以激素,抗过敏等药物治疗,仍不能控制,且继续扩展,形成大片糜烂的剥脱性皮炎重症。其服药量之少,反应的严重与迅速,以及历时十天的大量抗过敏等处理,仅能抑制其扩展,均足说明本病例的严重性。就诊时所见,全身漫肿,泛发红色紫斑外,糜烂流滋,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以及头眩食呆,便结溲赤,均为药物影响全身的反应。盖脾胃主一身之运化,药物内服,脾胃首当其冲,脾湿内停,绩于肌肤,则全身浮肿,胃不和降,传化受碍则泛恶食呆,脾胃受戕,湿郁化热,热甚生风、风热亢盛内不得泄,外不得散,怫郁于皮毛血脉之中,则泛发斑块而影响局部的气血运行,肌肤失养则溃烂流滋。患者脉象浮数,是属风属热,舌红苔腻,则为湿热内蕴,故本症的瘙痒刺痛,是与风热有关。湿热蕴积是便结溲赤之因,综合本例症候,应为风湿热三者之邪蕴结不化,影响了脏腑正常功能的活动,是以虽经激素等处理,仅能控制病:情的剧变,而对消退现有的症状,则收效尚微。宗此认识,治拟祛风清热,利湿调中为法,爰以牛蒡、防风、菊花、板兰根以祛风清热,藿香、六曲、陈皮、大腹皮、蒌仁以和胃调中,茯苓、米仁以利湿投治,去其所因,恢复功能正常为主。五日后复诊,诸症均减而瘙痒反甚,此种现象,既是风淫湿胜所致的病态,而因邪毒所泄,局部皮肤四肢改善作痒的佳兆,亦应考虑。故二诊处方以桑、菊、防风、蝉衣疏清风热,白芍调血和血,桑皮、蒺藜的泻肺散瘀,而以白术,地肤、皮苓、米仁理湿,蒌仁的通腑气以泄余毒投治。三诊全身肿退,瘙痒亦止,均为毒邪去而机体功能渐复之象,乃以外敷药善后而愈。
(《临诊一得录》)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