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喘、鼻塞、痰、外感发热

【医家】董廷瑶
【出处】董廷瑶医案
【关键词】虚、喘、鼻塞、痰、外感发热、喉风、噫气、中气、喘促、呼吸不利、面色苍白、气机失调、感冒发热、舌苔薄腻、呼吸短促、痰浊阻络、气机逆乱、心下痞硬、不能平卧、阴阳两虚、动则气促、缠喉风、不得卧、脉细弦、高热、唇紫、汗出、咳逆、满闷、气促、气逆、伤寒、痰浊、下后、消瘦、胸满、虚损、贫血、痛、吐、
【内容】
顾某,男,4岁
初诊(1993年11月21日)
每于外感发热后,夜眠即感鼻塞气憋,吸气困难,发作时,张口吸气,咳逆喘促,不能平卧,须高枕斜倚,反复发病已有二年。屡屡急诊,某院诊为“增殖体肥大”,手术切除后,上症停发四月余。继因入托哭吵,引发气憋唇紫,急送市某院,诊断同前,全麻再行手术切除。本月12日感冒发热,应用抗生素静滴后,高热虽退,旧疾引发,气憋难忍,深吸喷气,高枕倚坐不得卧,痛苦不堪。审视患儿,面色苍白,形体瘦弱,鼻塞张口,呼吸短促,唇微紫绀,舌苔薄腻,二脉细弦小促。细察之下,此乃冲气上逆,气机失调,痰浊阻络,肺窍不利。亟须镇冲降逆,泻肺涤痰。
沉香粉3克(后下) 代赭石20克(先入) 桑白皮9克 甜葶苈10克


杏仁6克 川贝母3克 陈皮5克 紫菀6克
川石斛9克 谷芽9克(炒)

五剂
二诊
药后气促顿减,夜卧仍觉鼻塞气憋吸难,尚有呃气,寐则汗出,苔化薄润。思之,病已二年,中气虚耗,气机升降逆调,略辅补气之品以升清降逆。
沉香3克(后下) 赭石20克(先入) 苏梗6克 陈皮5克

炙黄芪、太子参各6克 焦白术、茯苓各9克 防风5克炒 白芍6克
炙甘草3克

六剂
三诊
自施补气降逆以来,呼吸明显改善,夜能平卧,入睡尚有轻度鼾声,病虽向愈,但未断根,体质虚耗,再予:
炙黄芪9克 太子参9克 炙甘草3克 焦白术9克

沉香3克(后下) 赭石29克(先入) 炒白芍6克 天花粉9克
调治半月,患儿呼吸恢复正常,虽有哭闹,也未引发气憋。今年又因他疾前来就诊,询之,其母云,一年来曾有数次外感发热,而气逆喘憋未作,全家甚慰。
【按】本病西医学称谓“增殖体肥大”,病发即见鼻塞吸难,张口呼吸,动则气促,睡有鼾声,患儿消瘦明显,精神委靡,贫血貌,西医谓“增殖体面容”,手术二次仍未根治。中医辨证,以其病发即气憋吸难不能卧,近似“喉风证”之喉部通气障碍,然喉风证来势迅猛,甚则窒息,危殆立至,故又称“走马风”、“缠喉风”。本案患儿虽见呼吸不利,气憋吸难,反复发作,然时发时止,病程二年余,显然异于“喉风证”。董师谓此不可受前医诊断增殖体框囿,单从局部着眼见症治症,难收成效。病系外感发热后气机逆乱,冲气上逆,挟痰迫肺,肺窍失宣而胸满气憋,此喘逆迫促所由来也。病理既明,应从整体出发,当效法仲景伤寒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旋覆代赭汤之意。药选赭石,取其质重善以镇冲降逆;沉香,味辛体重,能升能降,气雄横行,有通天彻地之功,故《药品正义》谓其若怪异诸病,以此佐攻痰药,能降气安神。两味相合为君,益增其降逆平喘之力,再配以桑皮、葶苈、杏、贝,泻肺化痰。药下痰浊虽化,但喘逆噫气未平,细思患儿病久,中气必已虚损,冲气乘虚上干,填塞胸膺,排挤胸中大气,使之下陷而吸难,应从“虚”字着眼。忆张锡纯组参赭镇气汤,参赭同用治阴阳两虚之喘逆迫促,能纳气归原,亦治冲气上干,填塞胸臆之满闷,而仲景旋覆代赭本有人参,也因元气之虚也。故于次诊加入参、术、芪,以补下陷之元气,佐以沉、赭,调气升清以降逆,上宣肺窍,下平冲逆。病理药理契合,气机调畅,则喘促气憋终获痊愈。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