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瘀、肛瘘、虚、积、湿热

【医家】王嘉麟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关键词】痛、瘀、肛瘘、虚、积、湿热内蕴、精神不振、红肿疼痛、恶寒发热、苔白腻、舌质淡、脉弦缓、肛门肿、痈、
【内容】
俞某,男,72岁。
初诊:2002年2月16日。
主诉及病史:4个月前开始肛旁红肿疼痛,伴有恶寒发热,精神不振,在外院诊为“肛旁感染”,经输液治疗肿疼减轻。此后反复发作肿疼,仍用前法治疗,效果不显,近来发作频繁,自觉全身无力,欲求助于中医疗法,遂来我院。
诊查:年迈体虚,痛苦面容,步履蹒跚;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缓。局部检查:肛门左后方距肛缘3cm红肿面积3cm×3cm×3cm。
辨证:湿热内蕴,下注肛肠,兼染毒邪,瘀阻成脓,溃破成瘘。
治法:清热解毒,托里透脓,育阴化瘀。
处方:银花20g连翘10g公英20g太子参30g生芪15g花粉15g陈皮10g桔梗10g炒皂刺10g浙贝10g白芷6g甘草3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
外治法:局麻下行脓肿切开引流。
二诊:2002年2月23日。两周后肛门肿痛消退,体力渐恢复,遂行肛瘘挂线术,每日中药红纱条换药,直至痊愈。追踪半年未见异常。
按语:肛瘘非手术不能根治,中医挂线术历史悠久,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此病例关键在于前期用药,因患者七十有二,脏腑功能生理性减退,病痛折磨4月余,导致身体虚衰,抗邪无力,表现在局部为红肿面积大,若强行手术恐创面大,痛苦甚,病程长,病患难以承受。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先行清热解毒,托里透脓,育阴化瘀之治,使毒热得以清,正气得以复,给手术创造出一个较好的条件。方中银花、连翘、公英为清热解毒之重品,配合花粉、陈皮、浙贝以消痈散毒;生芪、太子参以扶助正气,配炒皂刺取《透脓散》(《外科正宗》)之意;邪去正复,及时挂线,得以康复。本病例说明中药内服剂在外科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