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外感、呕吐、吐、虚、

【医家】张锡纯
【出处】医学衷中参西录
【关键词】温病、外感、呕吐、吐、虚、痢、发热、伤寒、壮热、下痢、实热、肝火、喘、内热、烦躁、痰、舌苔白厚、气上冲、滑泻、阴虚、汗出、有汗、大热、心中热、吐血、虚热、腹疼、重坠、大便干燥、小便不利、左脉弦、下后、后重、内伤、恶心、风温、郁、小便赤涩、小便短赤、劳心过度、舌苔薄、舌苔白、咽喉肿、咳嗽、胀满、烦热、自愈、衄血、痰饮、燥热、表证、便血、燥、小便短少、咽喉疼痛、肝血虚、右脉洪、舌干、下午、气虚、身热、肝热、呻吟、出血、脉浮、干燥、怔忡、胆火、温邪、吐泻、自汗、痰涎、神昏、脉弦而有力、痛、肝火炽盛、阴虚肾亏、舌
【内容】
天津范姓媪,年过五旬,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家务劳心,恒动肝火,时当夏初,肝阳正旺,其热下迫,遂患痢证。因夜间屡次入厕,又受感冒兼发生温病。
证候:表里皆觉发热,时或作渴,心中烦躁,腹中疼甚剧,恒作呻吟。昼夜下痢十余次,旬日之后系纯白痢,其舌苔厚欲黄,屡次延医服药,但知治痢且用开降之品,致身体虚弱卧不能起,其脉左右皆弦而有力,重按不实,搏近五至。
诊断:此病因肝火甚盛,兼有外感之热已入阳明,所以脉象弦而有力。其按之不实者,因从前服开降之药过多也。其腹疼甚剧者,因弦原主疼,兹则弦而且有力,致腹中气化不和故疼甚剧也。其烦?躁者,因下久阴虚,肾气不能上达与心相济,遂不耐肝火温热之灼耗,故觉烦躁也。宜治以清温凉肝之品,而以滋阴补正之药辅之。
处方:生杭芍一两 滑石一两 生怀山药一两 天花粉五钱山楂片四钱 连翘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复诊:将药煎服一剂,温热已愈强半,下痢腹疼皆愈,脉象亦见和缓,拟再用凉润滋阴之剂,以清其余热。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 生杭芍六钱 天花粉五钱 生怀地黄五钱 玄参五钱 山楂片三钱 连翘二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将药连服两剂,病遂全愈。惟口中津液短少,恒作渴,运动乏力,俾用生怀山药细末煮作茶汤,兑以鲜梨自然汁,当点心服之,日两次,浃辰之间当即可复原矣。盖山药原善滋阴,而其补益之力又能培养气化之虚耗。惟其性微温,恐与病后有余热者稍有不宜,借鲜梨自然汁之凉润以相济为用,则为益多矣。
天津舒某某,年四十五岁,于仲夏得温病兼痧疹。
病因:舒某某原精医术,当温疹流行之时,屡次出门为人诊病,受其传染因得斯病。
证候:其前数日皆系自治,屡次服表疹清热之药,疹已遍身出齐面热仍不退,困求愚为诊治。其表里俱觉发热,且又烦躁异常,无片时宁静,而其脉则微弱不起,舌苔薄而微黄,大便日行一次不干不溏,小便赤涩短少。
诊断:此证当先有伏气化热,因受外感之传染而激发,缘三焦脂膜窜入少阴遏抑肾气,不能上与心火相济,是以舌苔已黄,小便短赤,阳明腑热已实,而其脉仍然无力也。其烦躁异常者,亦因水火之气不相交也。此虽温病,实与少阴伤寒之热者无异,故其脉亦与少阴伤寒之脉同。当治以白虎加人参汤,将原方少为变通,而再加托表疹毒之品辅之。
处方:生石膏二两,捣细 大潞参四钱 天花粉八钱生怀山药八钱 鲜茅根四钱 甘草二钱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
方解:此方即白虎加人参汤以花粉代知母,生山药代梗米,而又加鲜茅根也。花粉与知母,皆能清热,而花粉于清热之外又善解毒,山药与粳米皆能和胃,而山药于和胃之外又能滋肾。方中之义,用白虎汤以治外感实热,如此变通则兼能清其虚热解其疹毒,且又助以人参更可治证实脉虚之热,引以鲜茅根并可治温病下陷之热也。
复诊:将药煎服一剂,热退强半,烦躁亦大轻减,可安睡片时。至翌日过午,发热烦躁又如旧,脉象仍然无力,因将生石膏改用三两,潞参改用五钱,俾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每饮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服后其病亦见愈,旋又反复,且其大便一日两次,知此寒凉之药不可再服。乃此时愚恍然会悟,得治此证之的方矣。
处方:鲜白茅根六两,切碎
添凉水五盅,在炉上煎一沸,即将药罐离开炉眼,约隔三寸许,迟十分钟再煎一沸,又离开炉眼,再迟十分钟,视其茅根皆沉水底其汤即成。若茅根不沉水底,可再煎一沸,约可取清汤三盅,乘热顿饮之以得微汗方佳。
效果:此方如法服两剂,其病脱然愈矣。
说明:按此证其伏气之化热,固在三焦,而毒菌之传染,实先受于上焦,于斯毒热相并随上焦之如雾而弥漫于全身之脏腑经络不分界限。茅根凉而能散,又能通达经络脏腑无微不至。惟性甚平和,非多用不能奏效。是以一剂重用至六两,其凉散之力,能将脏腑经络间之毒热尽数排出茅概根能汗利小便,皆其排出之道路,毒热清肃,烦躁自除矣。愚临证五十年,用白虎加人参汤时不知凡几,约皆随手奏效。今此证两次用之无效,而竟以鲜白茅根收其功,此非愚所素知,乃因一时会悟后则屡次用之皆效,故特详之以为治温疹者开一法门也。若其脉象洪滑甚实者,仍须重用石膏清之,或石膏、茅根并?用亦可。又按白茅根必须用鲜者,且必如此煎法方效。但依之成功多用可至十两,少用亦须至四两,不然此证前两方中皆有茅根四钱未见效验,其宜多用可知矣。又药房中若无鲜者,可自向洼中剖之,随处皆有。若剖多不能一时皆用,以湿土埋之永久不坏。
天津马某某,年二十八岁,于季秋得温病兼喉痧痰喘证。
病因:初因外出受风感昌甚微,医者用热药发之,陡成温病,而喉病喘病遂同时发现。
证候:表里俱壮热,喘逆咳嗽,时吐痰延,咽喉左边红肿作疼即西人所谓扁桃体炎。其外边项左侧亦肿胀,呼吸皆有窒碍。为其病喉且兼喘逆,则吸气尤形困难,必十分努力始能将气吸入。其舌苔白而薄,中心微黄。小便赤涩,大便四日未行。其脉左右皆弦长,右部重诊有力,一分钟九十六至。
诊断:此乃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府,而冲气又挟胃气肝火上冲也。为其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府,是以右脉之力胜于左脉,为其冲气挟胃气肝火上冲,是以左右脉皆弦长。病现喘逆及咽喉肿疼,其肿痛偏左者,正当肝火上升之路也。拟治以麻杏甘石汤,兼加镇冲降胃纳气利痰之品以辅之,又宜兼用针刺放血以救目前之急。
处方:麻黄一钱 生石膏二两,捣细 生赭石一两,轧细生怀山药八钱 杏仁三钱,去皮炒捣 连翘三钱 牛蒡子三钱,捣碎射干二钱 甘草一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
又于未服药之前,用三棱针刺其两手少商出血,用有尖小刀刺其咽喉肿处,开两小口令其出血,且用硼砂、西药盐酸加里,融以三十倍水,俾其含漱。又于两手合谷处为之行针。其咽喉肿处骤然轻减,然后服药。
复诊:将药服后,其喘顿愈强半,呼吸似无妨碍,表里之热亦愈强半。脉象亦较前平和,其右部仍然有力。胸膈似觉郁闷,有时觉气上冲,仍然咳嗽,大便犹未通下。似再治以开郁降气清热理嗽之?剂。
处方:糖瓜蒌二两,切碎 生石膏一两,捣细 生赭石 生杭芍三钱 川贝母三针 碎竹茹三钱 牛蒡子三钱,捣碎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将药煎服一剂,大便通下,诸病皆愈。惟一日之间犹偶有咳嗽之时,俾用川贝母细末和梨蒸食之以善其后。
说明:凡用古人成方治病,其药味或可不动,然必细审其药之分量或加或减,俾与病机相宜。如麻杏甘石汤原方,石膏之分量仅为麻黄之两倍,而此证所用麻杏甘石汤由石膏之分量二十倍于麻黄矣。盖《伤寒论》之麻杏甘石汤原非为治喉证而设,今借之以治喉证。原用麻黄以散风定喘,又因此证之喉肿太甚,有碍呼吸,而方中犹用麻黄,原为行险之道,故麻黄仅用一钱,而又用生石膏二两以监制之。且于临服药时先用刀开其患处,用针刺其少商与合谷,此所以于险中求稳也。尝闻友人杨××言,有一名医深于《伤寒论》,自著有《注解伤寒论》之书行世,偶患喉证,自服麻杏甘石汤竟至不起,使其用麻杏甘石汤时,亦若愚所用者如此加减,又何患喉证不愈乎?纵使服药不能即愈,又何至竟不起乎?由此知非古人之方误人。麻杏甘石汤,原为发汗后及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之的方,原未言及治喉证也。而欲借之以治喉证,能勿将药味之分量为之加减乎?尝总核《伤寒论》诸方用于今日,大抵多稍偏于热,此非仲景之不善制方也。 自汉季至今,上下相隔已一千六百余年,其天地之气化,人生之禀赋,必有不同之处,是以欲用古方皆宜细为斟酌也。
奉天郑某某,年五十二岁,于季春得温病,兼冲气自下上冲。
病因:其人素有痰饮,偶有拂意之事,肝火内动,其冲气即挟痰饮上涌,连连呕吐痰水。季春之时,因受感昌成温病。温热内传,触动冲气又复上冲。
证候:表里俱壮热,嗜饮凉水,痰涎上泛,屡屡咳吐,呃逆哕气,连连不除,两胁作胀。舌苔白厚,而中心微黄。大便三日未行。其?脉左部弦硬而长,右部洪滑而长,皆重按有力。此温病之热,已入阳明之府,又兼肝火挟冲气上冲也。是以其左脉弦硬为肝火炽盛,其弦硬而长即为冲脉上冲之现象也;其右脉洪滑,为温热已入阳明胃腑,其洪滑而长,亦冲气上冲之现象也。因冲脉虽居于上,而与阳明厥阴皆有连带之关系也。欲治此证,当重用白虎汤以清阳阳之热,而以泻肝降冲理痰之品辅之。
处方:生石膏三两,捣细 生赭石一两,轧细 生龙骨八钱,捣碎生牡蛎八钱,捣碎 白知母八钱 生杭芍六钱 清半夏三钱 厚朴钱半 甘草二钱 梗米四钱
共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
效果:将药分三次服完,热退气平,痰涎亦减十之七八,脉象亦近平和。其大便犹未通下,遂即原方将石膏、龙骨、牡蛎各减半,再煎服一剂,大便通下,病全愈。
说明:方书用石膏未能与赭石并用者,即愚生平用石膏亦未尝与赭石并用,恐其寒凉之性与赭石之重坠者并用,而直趋下焦也。然遇有当用之病则病当之,非人当之,有如此证,不重用石豪则阳明之大热不除,不重用赭石则上逆之冲气莫制,此所以并用之而无防碍也。设若此证,但阳明热实而无冲气上逆,服此药后其大便当即通下,或更至于滑泻。而阳明胃腑之热转难尽消,为其兼有冲气上逆,故心俟服之第二剂大便始能通下,此正所谓病当之,非入当之之明征也。
龙骨、牡蛎之性,皆善镇肝敛冲,以之治痰原非所长,而陈修园谓龙骨、牡蛎同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下归其宅,为治痰之神品。其所谓痰,皆逆上之火泛滥之水所成,即此证之冲气上冲痰饮上泛者是也。是以方中龙骨、牡蛎各重用八钱,辅翼赭石以成降逆消痰之功,而非可泛以之治痰也。至于二药必生用者,非但取其生则性凉能清热也,《伤寒论》太阳篇用龙骨、牡蛎者三方,皆表证未罢,后世解者谓,龙骨、牡蛎,敛正气而不敛邪气,是以仲师于表证?未罢者亦用之。然三方中之龙骨、牡蛎下皆未注有煅字,其生用可知,虽其性敛正气不敛邪气,若煅之则其性过涩,亦必于外感有碍也。且煅之则其气轻浮不能沉重下达以镇肝敛冲,更可知矣。
族侄某,年五十三岁,于仲春下旬得温病兼吐泻,腿筋抽缩作疼。
病因:素为腿筋抽疼病,犯时即卧床不能起,一日在铺中,旧病陡发,急乘车回寓,因腿疼出汗在路受风,遂成温病,继又吐泻交作。
证候:表里俱壮热,呕吐连连不止,饮水少许亦吐出,一日夜泻十余次。得病已三日,小便滴沥全无,腿疼剧时恒作号呼,其脉左部浮弦似有力,按之不实。右部则弦长有力,重按甚硬,一息逾五至。 诊断:此证因阴分素亏血不荣筋,是以腿筋抽疼。今又加以外感之壮热,传入阳明以灼耗其阴分,是以其脉象不为洪滑有力而为弦硬有力,此乃火盛阴亏之现象也。其作呕吐者,因其右脉弦硬且长,当有冲气上冲,因致胃气不下行而上逆也。其小便不利大便滑泻者,因阴虚肾亏不能漉水,水归大肠是以下焦之气化不能固摄也。当用拙似滋阴宣解汤以清热、滋阴、调理二便,再加止呕吐及舒筋定疼之品辅之。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 滑石一两 生杭药一两清半夏四钱,温水淘三次 碎竹茹三钱 净青黛二钱 连翘钱半蝉退钱半 甘草三钱 全蜈蚣大者一条,为末
药共十味,将前九味煎汤一大盅,送服蜈蚣细末,防其呕吐俾分三次温服,蜈蚣末亦分三次送服,服后口含生姜片以防恶心。 方解:方中用蝉退者,不但因其能托邪外出,因蝉之为物饮而不食,有小便无大便,是以其蜕亦有利小便固大便之力也。用蜈蚣者,因其原善理脑髓神经,腿筋之抽疼,固由于肝血虚损不能荣筋,而与神经之分支在腿者,实有关系,有蜈蚣以理之,则神经不至于妄行也。
复诊:将药服后呕吐未止,幸三次所服之药皆未吐出,小便通下两次,大便之泻全止,腿疼已愈强半,表里仍壮热,脉象仍弦长有力。为其滑泻已愈,拟放胆用重剂以清阳明之热,阳明胃之热清,则呕吐当自止矣。
处方:生石膏三两,捣细 生怀山药两半 生怀地黄一两生杭芍五钱 滑石五钱 碎竹茹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碗,分四次温饮下。
方解:按用白虎汤之定例,凡在汗下后当加人参。此方中以生地黄代知母、生山药代梗米,与石膏、甘草同用,斯亦白虎汤也。而不加人参者,以其吐犹未止,加之恐助胃气上升,于斯变通其方,重用生山药至两半,其冲和稠粘之液,既可代粳米和胃,其培脾滋肾之功,又可代人参补益气血也。至于用白虎汤而复用滑石、芍药者,因二药皆善通利小便,防其水饮仍归大肠也。且芍药与甘草同用名甘草芍药汤,仲圣用以复真阴,前方之小便得通,实芍药之功居多阴虚小便不利者,必重用芍药始能奏效,矧弦为肝脉,此证之脉象弦硬,肝经心有炽盛之热,而芍药能生肝血、退肝热,为柔肝之要药,即为治脉象弦硬之要药也。
三诊:将药分四次服完,表里之热退强半,腿疼全愈,脉象亦较前缓和,惟呕吐未能全愈,犹恶心懒进饮食,幸其大便犹固。俾先用生赭石细末两半,煎汤一盅半,分三次温饮下,饮至第二次后,觉胃脘开通,恶心全无,遂将赭石停饮,进稀米粥一大瓯,遂又为疏方以清余热。
处方:生石膏一两,捣细 生怀山药一两 生怀地黄一两生杭芍六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
效果:将药两次服完,表里之热全消,大便通下一次,病遂脱然全愈。惟其脉一息犹五至,知知其真阴未尽复也。俾用生怀山药轧细过罗,每用七八钱或两许,煮粥调以蔗糖,当点心服之。若服久或?觉发闷,可以送服西药百布圣五分,若无西药处,可生鸡内金细末三分代之。
刘某某,二十五岁,于季春得温病。
病因:自正二月间,心中恒觉发热,懒于饮食,喜坐房阴乘凉,薄受外感,遂成温病。
证候:初得病时,延近处医者诊治,阅七八日病势益剧,精神昏愦,闭目踡卧,似睡非睡,懒于言语,咽喉微疼,口唇干裂,舌干而缩,薄有黄苔欲黑,频频饮水不少濡润,饮食懒进,一日之间,惟强饮米汤瓯许,自言心中热而且干,周身酸软无力,抚其肌肤不甚发热,体温37.8C,其脉六部皆微弱而沉,左部又兼细,至数如常,大便四日未行,小便短少赤涩。
诊断:此伏气触发于外,感而成温,因肾脏虚损而窜入少阴也。《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此言冬时所受之寒甚轻,不能即时成为伤寒,恒伏于三焦脂膜之中,阴寒气化之升降,暗生内热,至春阳萌动之时,其所生之热恒激发于春阳而成温。然此等温病未必入少阴也。《内经》又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此言冬不藏精之人,因阴虚多生内热,至春令阳回其内热益加增,略为外感激发,即可成温病。而此等温病亦末必入少阴也。惟其人冬伤于寒又兼冬不藏精,其所伤之寒伏于三焦,随春阳而化热,恒因其素不藏精乘虚而窜入少阴,此等证若未至春令即化热窜入少阴,则为少阴伤寒,即伤寒少阴证二三日以上,宜用黄连阿胶汤者也。若已至春令始化热窜入少阴,当可名为少阴温病,即温病中内有实热,脉转微细者也。诚以脉生于心,必肾阴上潮与心阳相济,而后其跳动始有力。盖此证因温邪窜入少阴,俾心肾不能相济,是以内虽蕴有实热,而脉转微细,其咽喉疼者,因少阴之脉上通咽喉,其热邪循经上逆也。其唇裂舌干而缩者,肾中真阴为邪热遏抑不能上潮,而心中之亢阳益妄动上升以铄耗其津液也。至于心中发热且发干,以及大便燥结小便赤涩,亦无非阴亏阳亢之所致。为其肾阴心阳不能相济为?功,是以精神昏愦,闭目踡卧,烦人言语,此乃热邪深陷气化隔阂之候,在温病中最为险证。正不可因其脉象无火,身不甚热,而视为易治之证也。愚向拟有坎离互根汤可为治此病的方,今将其方略为加减俾与病候相宜。
处方:生石膏三两,轧细 野台参四钱 生怀地黄一两生怀山药八钱 玄参五钱 辽沙参五钱 甘草三钱 鲜茅根五钱
药共八味,先将前七味煎十余沸,再入鲜茅根煎七八沸其汤即成。取清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此方若无鲜茅根,可用干茅根两半,水煮数沸,取其汤代水煎药。
方解:温病之实热,非生石膏莫解,辅以人参并能解邪实正虚之热,再辅以地黄、山药诸滋阴之品,更能解肾亏阴虚之热。且人参与滋阴之品同用,又能助肾阴上潮以解上焦之燥热。用鸡子黄者,化学家谓鸡子黄中含有副肾髓质之分泌素,为滋补肾脏最要之品也。用茅根者,其凉而能散,用之作引,能使深入下陷之邪热上出外散以消解无余也。
复诊:将药三次服完,周身之热度增高,脉象较前有力,似近洪滑,诸病皆见轻减,精神已振。惟心中仍觉有余热,大便犹未通下,宜再以大剂凉润之药清之,而少佐以补气之品。
处方:生石豪一两,轧细 大潞参三钱 生怀是黄一两 玄参八钱 辽沙参八钱 大甘枸杞六钱 甘草二钱 鲜茅根四钱
药共八味,先将前七味煎十余沸,再入茅根煎七八沸其汤即成。取清汤两大盅,分两次温服下,每服一次调入生鸡子黄一枚。 效果:将药连服两剂,大便通下,病遂全愈。
说明:此证之脉象沉细,是肾气不能上潮于心,而心肾不交也。迨服药之后,脉近洪滑,是肾气已能上潮于心而心肾相交也。为其心肾相交,是以诸病皆见轻减,非若寻常温病其脉洪大为增剧也。 天津杨姓媪,年过五旬,于季春得温病兼呕吐。
病因:家庭勃溪,激动肝胆之火,继因汁出受风,遂得此证。证候:表里壮热,呕吐甚剧,不能服药,少进饮食亦皆吐出。舌苔白厚,中心微黄。大便三日未行。其脉左部弦长,右部洪长,重按皆实。
诊断:此少阳阳明合病也。为其外感之热已入阳明胃府,是以表里俱壮热。而舌苔已黄,为其激动之火积于少阳肝胆,是以其火上冲频作呕吐。治此证者欲其受药不吐,当变汤剂为散,且又分毫无药味,庶可奏效。
处方:生石膏一两,细末 鲜梨两大个
将梨去皮,切片,蘸石膏末,细细嚼服。
复诊:将梨片与石膏末嚼服一强半未吐,迟两点钟又将所余者服完,自此不复呕吐,可进饮食,大便通下一次。诊其脉犹有余热,问其心中亦仍觉热,而较前则大轻减矣。拟改用汤剂以清其未尽之热。
处方:生石膏一两,捣细 生杭芍八钱 玄参三钱 沙参三钱连翘二钱 甘草二钱 鲜白茅根三钱
药共七味,先将前六味水煎十余沸,入鲜白茅根再煎三四沸,取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将药如法煎服一剂,热又减退若干,脉象已近和平,遂即原方将石膏改用六钱,芍药改用四钱,又服一剂,病遂全愈。 或间:石膏为清阳明之主药,此证原阳明少阳均有实热,何以用石膏但清阳明之热而病即可愈?答曰:凡药服下,原随气血流行无处不到。石膏虽善清阳明之热,究之,凡脏腑间蕴有实热,石膏皆能清之。且凡呕吐者皆气也上逆也,石膏末服,其石质之重坠大能折其上逆之气使之下行,又有梨片之甘凉开胃者以辅之,所以奏效甚捷也。若当秋夏之交无鲜梨时,可以西瓜代之。
天津陈姓童子,年十五岁,于仲秋得温病,兼衄血便血。
病因:初因周身发热出有斑点,有似麻疹。医用凉药清之,斑点即回,连服凉药数剂,周身热已退,而心中时觉烦躁。逾旬日因薄受?外感,其热陡然反复。
证候:表里壮热,衄血两次,小便时或带血。呕吐不受饮食,服药亦多吐出。心中自觉为热所灼,怔忡莫支。其脉摇摇而动,数逾五至,左右皆有力,而重按不实。舌苔白而欲黄,大便三日未行。本拟投以白虎加人参汤,恐其服后作呕。
处方:生石膏三两,细末 生怀山药二两
共煎汤一大碗,俾徐徐温饮下。为防其呕吐,一次只饮一大口,限定四小时将药服完。
方解:凡呕吐之证,饮汤则吐,服粥恒可不吐。生山药二两煎取浓汁与粥无异,且无药味,服后其粘滞之力自能留恋于胃中。且其温补之性,又能固摄下焦以止便血,培养心气以治怔仲也。而以治此温而兼虚之证,与石膏相伍为方,以石膏清其温,以山药补其虚,虽非白虎加人参汤,而亦不啻白虎加人参汤矣。
复诊:翌日复诊,热退十之七八,心中亦不怔忡,少进饮食亦不呕吐,衄血便血皆愈。脉象力减,至数仍数。
处方:玄参二两 潞参五钱 连翘五钱
效果:仍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尽剂而愈,大便亦即通下。 方解:盖其大热已退而脉仍数者,以其有阴虚之热也。玄参、潞参并用,原善退阴虚作热,而犹恐其伏有疹毒,故又加连翘以托之外出也。
说明:此证若能服药不吐,投以大剂白虑加人参汤,大热退后其脉即可不数。乃因其服药呕吐,遂变通其方,重用生山药二两与生石膏同煎服。因山药能健脾滋肾,其补益之力虽不如人参,实有近于人参处也。至大热退后,脉象犹数,遂重用玄参二两以代石膏,取其能滋真阴兼能清外感余热,而又伍以潞参、连翘各五钱。潞参即古之人参。此由白虎加人参之义化裁而出,故虚热易退,而连翘又能助玄参凉润之力外透肌肤,则余热亦易清也。
天津姚姓媪,年六旬有二,于孟秋得温病兼下痢。
病因:孟秋天气犹热,且自觉心中有火,多食瓜果,又喜当风乘凉,遂致病温兼下痢。
证候:周身灼热,心中热且渴,连连呻吟不止,一日夜下痢十二三次,赤白参半,后重腹疼,饮食懒进,恶心欲呕,其脉左部弦而兼硬,右部似有力而重按不实,数近六至。延医治疗近旬日,病益加剧。
诊断:其左脉弦而兼硬者,肝血虚而胆火盛也。其右脉似有力而重按不实者,因其下痢久而气化已伤。外感之热又侵入阳明之腑也。其数六至者,缘外感之热灼耗已久,而其真阴大有亏损也。证脉合参,此乃邪实正虚之候。拟用拙定通变白虎加人参汤,及通变白头翁汤二方相并治之。
处方:生石膏二两,捣细 野台参四钱 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一两 白头翁四钱 金银花四钱 秦皮二钱 生地榆二钱甘草二钱 广三七二钱,轧细 鸦胆子成实者五十粒去皮
共药十一味,先用白糖水送用三七、鸦胆子各一半,再将余药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至煎渣再服时,亦先服所余之三七、鸦胆子。
复诊:将药煎服日进一剂,服两日表里之热皆退,痢变为泻,仍稍带痢,泻时仍觉腹疼后重而较前轻减,其脉象已近平和,此宜以大剂温补止其泄泻,再少辅以治痢之品。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 炒怀山药一两 龙眼肉一两大云苓片三钱 生杭芍三钱 金银花三钱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一大盅,温服。
效果:将药煎服两剂,痢已净尽而泻未全愈,遂即原方去金银花、芍药,加白术三钱,服两剂其泻亦愈。
袁姓妇,年三十六岁,得温病兼下痢证。
病因:仲秋乘火车赴保定归母家省视,往来辛苦,路间又兼受风,遂得温病兼患下痢。
证候:周身壮热,心中热而且渴,下痢赤多白少,后重腹疼,一昼夜十余次。舌苔白厚,中心微黄,其脉左部弦硬,右部洪实,一息五至。
诊断:此风温之热已入阳明之腑,是以右脉洪实,其炽盛之肝火在肠中作痢,是以左脉弦硬。夫阳明脉实而渴者,宜用白虎加入参汤,因其肝热甚盛,证兼下痢,又宜以生山药代梗米以固下焦气化,更辅以凉肝调气之品,是温与痢庶可并愈。
处方:生石膏三两,捣细 野党参四钱 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一两 知母六钱 白头翁五钱 生麦芽四钱 甘草四钱
将药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
复诊:将药分三次服完,温热已退强半,痢疾已愈十之七八,腹已不疼,脉象亦较前和平,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生石膏二两,捣细 野台参三钱 生怀山药八钱生杭芍六钱 知母五钱 白头翁五钱 秦皮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两盅,分两次温服下。
效果:将药煎服两剂,诸病皆愈,惟脉象似仍有余热,胃中似不开通懒于饮食。俾用鲜梨、鲜藕、莱服三者等分,切片煮汁,送服益元散三钱许,日服两次,至三次则喜进饮食,脉亦和平如常矣。
说明:凡温而兼痢之证,最为难治。盖温随下痢深陷而水无出路,即痢为温热所灼而益加疼坠,惟石膏与人参并用,能升举下陷之温邪,使之徐徐上升外散。而方中生山药一味,在白虎汤中能代梗米以和胃,在治痢药中又能固摄下焦气化,协同芍药、白头翁诸药以润肝滋肾,从容以奏肤功也。至于麦芽炒用之为消食之品,生用之不但消食实能舒发肝气,宣散肝火,而痢病之后重可除也。至后方加秦皮者,取其性本苦寒,力善收涩,借之以清热补虚,原为痢病将愈最宜之品。是以《伤寒论》白头翁汤中亦借之以清厥阴热痢也。
天津李某某,年三十八岁,于孟冬上旬得温病。
病因:其妻于秋间病故,子女皆幼,处处须自经管,伤心又兼劳心,遂致暗生内热,薄受外感,遽成温病。
证候:初得时,即表里俱热,医者治以薄荷、连翘、菊花诸药,服后微见汗,病稍见轻。至再诊时,病人自觉呼吸短气,此气郁不舒也,医者误以为气虚,遂于清热药中加党参以补其气,服后右胁下陡然作疼,彻夜不能卧,亦不能眠,心中发热,舌苔白厚,大便四日未行,其左右脉皆弦,右部尤弦而有力,一分钟八十二至。
诊断:凡脉象弦者主疼,又主血液短少,此证之右胁非常疼痛,原为证脉相符,而其伤心劳心以致暗生内热者,其血液必然伤损,此亦证脉相符也。其右脉弦而有力者,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府也。拟治以白虎汤而辅以开郁滋阴之品。
处方:生石膏二两,轧细 知母八钱 玄参八钱 天冬八钱川楝子五钱,捣碎 生莱菔子五钱,捣碎 连翘三钱 甘草二钱梗米三钱
共煎汤两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复诊:将药服完,热退强半,胁疼已愈三分之二,脉象变为浮弦,惟胸膈似觉郁闷,大便犹未通下。再治以宽胸清热润燥之剂,为其脉浮有还表之象,宜再少加透表之药以引之外出,其病当由汗而解。
处方:糖瓜蒌二两,切碎 生石膏一两,捣细 知母五钱 玄参五钱 连翘三钱 川楝子四钱,捣碎 甘草二钱
共煎汤两盅,分二次温服下。其服完两次之后,迟一点钟再服西药阿斯匹林一瓦。温复以取微汗。
效果:如法将药服完,果周身皆得微汗,病若失,其大便亦通下矣。
天津刘某某,年三十二岁,于季夏得温热病,兼呕吐不受饮食。
病因:因在校中宿卧,一日因校中无人,其衾褥被人窃去,追之不及,因努力奔跑,周身出汗,乘凉歇息,遂得斯病。
证候:心中烦热,周身时时汗出,自第二日,呕吐不受饮食。今已四日,屡次服药亦皆吐出,即渴时饮水亦恒吐出。舌苔白厚,大便四日未行。其脉左部弦硬,右部弦长有力,一息五至。
诊断:其脉左部弦硬者,肝胆之火炽盛也。右部弦长者,冲气挟胃气上冲也。弦长而兼有力者,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府也。此证因被盗怒动肝气,肝火上冲,并激动冲气挟胃气亦上冲,而外感之热又复炽盛于胃中以相助为虐,是以须热汗出不受饮食而吐药吐水也。此当投以清热镇逆之剂。
处方:生石膏二两,细末 生赭石六钱,细末 镜面朱砂五钱,细末
和匀分作五包,先送服一包,过两点钟再送服一包,病愈即停服,不必尽剂。方用散剂不用汤剂者止呕吐之药丸散优于汤剂也。
效果:服至两包,呕吐已愈,心中犹觉烦热。服至四包,烦热全愈,大便亦通下矣。
说明:石膏为石质之药,本重坠且又寒凉,是以白虎汤中以石膏为主,而以甘草缓之,以粳米和之,欲其服后留恋于胃中,不至速于下行。故用石膏者,忌再与重坠之药并用,恐其寒凉侵下焦也,并不可与开破之药同用,因开破之药力原下行也。乃今因肝气胆火相并上冲,更激动冲气挟胃气上冲,且更有外感之热助之上冲,因致脏腑之气化有升无降,是以饮食与药至胃中皆不能存留,此但恃石膏之寒凉重坠原不能胜任,故特用赭石之最有压力者以辅之。此所以旋转脏腑中之气化,而使之归于常也。设非遇此等证脉,则石膏原不可与赭石并用也。
邑中王某某之女,年十五岁,于仲春得温病久不愈。
病因:仲春上旬,感受风温,医者诊治失宜,迁延旬余,病益增剧,医者诿为不治,始延愚为诊视。
证候:心下胀满甚剧,喘不能卧,自言心中干甚,似难支持。其舌苔白而微黄。小便赤少,大便从前滑泻,此时虽不滑泻,然仍每日下行,脉搏一息五至强,左部弦而有力,右部似大而有力,然皆不任?重按。 诊断:此其温病之热,本不甚剧。因病久真阴亏损致小便不利,所饮之水停于肠胃则胀满,迫于心下则作喘。其心中自觉于甚,固系温病之热未清,亦足征其真阴亏损阴精不能上奉也《内经》谓阴精上奉,其人寿当滋其真阴,利其小便,真阴足则以水济火,而心中自然不干;小便利则水从下消,而胀满喘促自愈。至于些些温病之余热,亦可皆随小便泻出而不治自愈矣。
处方:鲜白茅根去净皮及节间细根六两锉碎,用水三大碗,煎一沸,俟半点钟,视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煎一沸,至茅根皆沉水底其汤即成。去渣当茶,徐徐温饮之。
效果:如法煎饮茅根两日,其病霍然全愈。盖白茅根凉润滋阴,又善治肝肾有热,小便不利,且具有发表之性,能透温病之热外出。一药而三善备,故单用之而能立建奇功也。然必剖取鲜者用之,且复如此煎法过煎则无效方能有效。
凡药之性,能利水者多不能滋阴,能下降者多不能上升,能清里者多不能过表。惟茅根既善滋服,又善利水,既善引水气下行,又善助肾阴上升。且内清脏腑之热,外托肌表之邪,而尤善清肺利痰定其喘逆。
邑城东刘氏女,年十五岁,于季春患温病久不愈。
病因:因天气渐热,犹勤纺织,劳力之余出外乘凉,有汗被风遂成温病。
证候:初得周身发热,原宜辛凉解肌,医者竟用热药发之,汗未出而热益甚,心中亦热而且渴。此时若用大剂白虎加人参汤清之,病亦可愈,而又小心不敢用。惟些些投以凉润小剂,迁延二十余日,外感之热似渐退。然午前稍轻而午后则仍然灼热,且多日不能饮,形体异常消瘦。左脉弦细无根,右部关脉稍实,一息六至。舌苔薄而微黄,毫无津液。大便四五日一行,颇干燥。
诊断:此因病久耗阴,阴虚生热,又兼外感之热留滞于阳明之?府未尽消也。当以清外感之热为主,而以滋补真阴之药辅之。
处方:生石膏一两,捣细 野党参三钱 生怀 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一两 生杭芍四钱 滑石三钱 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盅,分两次温服下。
复诊:将药煎服两剂后,外感之热已退,右关脉已平和,惟过午犹微发热,此其阴分犹虚也。当再滋补其阴分。
处方:玄参一两 生怀山药一两 甘枸杞五钱,大者 生杭芍五钱 滑石二钱 熟地黄一两 生鸡内金一钱,黄色的捣 甘草二钱
共煎一大盅,分两次温服。
效果:日服药一剂,连服三日,灼热全愈。
说明:按此方于大队滋阴药中犹少加滑石者,恐外感之热邪未尽,引之自小便出也。愚凡治外感之热兼有虚热者,恒生山药与滑石并用,泻热补虚一举两行。至上有外感燥热而下焦复滑泻者,用之以清热止泻宜各用一两,尤屡次奏效。二药相伍,原有化合之妙用,若再加芍药、甘草,即拙拟之滋阴清燥汤,可参观也。
沧州,吴姓媪,年过七旬,偶得温病兼患吐血。
病因:年岁虽高,家庭事务仍自操劳,因劳心过度,心常发热,时当季春,有汗受风,遂得温病,且兼吐血。
证候:三四日间表里俱壮热,心中热极之时恒吐血一两口,急饮新汲井泉水其血即止。舌苔白厚欲黄,大便三日未行。脉象左部弦长,右部洪长,一息五至。
诊断:此证因家务劳心过度,心肝先有蕴热,又兼外感之热传入阳明之府。两热相并,逼血妄行,所以吐血。然其脉象火热虽盛,而正犹不虚,虽在高年,知犹可治。其治法当以清胃腑之热为主,而兼清其心肝之热,俾内伤处感之热俱清,血自不吐矣。
处方:生石膏三两,轧细 生怀地黄一两,五钱 生怀山药一两生杭芍一两 知母三钱 甘草三钱 乌犀角一钱五分 广三七二钱,轧细
药共八味,将前六味煎汤三盅,犀角另煎汤半盅和匀,分三次?温服下。每服药一次,即送服三七末三分之一。
效果:将药三次服完,血止热退,脉亦平和,大便犹未通下,俾煎渣再服,犀角亦煎渣取汤,和于汤药中服之,大便通下全愈。
说明:愚平素用白虎汤,凡年过六旬者必加人参,此证年过七旬而不加人参者,以其证兼吐血也。为不用人参,所以重用生山药一两,取其既能代粳米和胃,又可代人参稍补益其正气也。
天津胡某某,年五十四岁,于仲秋感受温病兼喉疼证。
病因:劳心过度,暗生内热。且日饮牛乳两次作点心,亦能助热,内热上潮,遂觉咽喉不利,至仲秋感受风温,陡觉咽喉作疼。
证候:表里俱觉发热,咽喉疼痛,妨碍饮食。心中之热时觉上冲,则咽喉之疼即因之益甚。周身酸懒无力,大便干燥,脉象浮滑而长,右关尤重按有力,舌上白苔满布。
诊断:此证脉象犹浮,舌苔犹白,盖得病甫二日,表证犹未罢也。而右关重按有力,且时觉有热上冲咽喉者,是内伤外感相并而为病也。宜用重剂清其胃腑之热,而少佐以解表之品,表解里清,喉之疼痛当自愈矣。
处方:生石膏四两,捣细 西药阿斯匹林一瓦
单将生石膏煎汤一大盅,乘热将阿斯匹林融化其中服之。因阿斯匹林实为酸凉解肌之妙药,与大量之石膏并用,服后须臾其内伤外感相并之热,自能化汗而解也。
效果:服后约半点钟,其上半身微似有汗,而未能遍身透出,迟一点钟,觉心中之热不复上冲,咽喉疼痛轻减。时在下午一点钟,至晚间临睡时,仍照原方再服一剂,周身皆得透汗,安睡一夜,翌晨,诸病若失矣。
山西高某某,年二十八岁,客居天津,于仲秋得温病。
病因:朋友招饮,饮酒过度,又多喝热茶,周身出汗,出外受风。
证候:周身骨节作疼,身热39.4℃C,心中热而且渴,舌苔薄而微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时或干嗽,身体酸软殊甚,动则弦晕。脉?数逾五至,浮弦无力。自始病至此已四十日矣,屡次延医服药无效。
诊断:此证乃薄受外感,并非难治之证。因治疗失宜,已逾月而外表未解,内热自不能清。病则懒食,又兼热久耗阴,遂由外感之实热,酿成内伤之虚热。二热相并,则愈难治矣。斯当以大滋真阴之药为主,而以解表泻热之佐之。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 生怀地黄一两 玄参一两 沙参六钱生杭芍六钱 大甘拘杞五钱 天冬五钱 天花粉五钱 滑石三钱甘草三钱
共煎汤一大碗,分三次温饮下,其初饮一次时,先用白糖水送服西药阿斯匹林半瓦,然后服汤药。
复诊:初服药一次后,周身得汗,骨节已不觉疼,二次三次继续服完,热退强半,小便通畅,脉已不浮弦,跳动稍有力,遂即原方略为加减,俾再服之。
处方:生怀山药一两 生怀地黄八钱 玄参六钱 沙参六钱大甘枸杞六钱 天门冬六钱 滑石三钱 甘草二钱 真阿胶三钱,捣碎
药共九味,先将前八味煎汤两大盅,去渣入阿胶融化,分两次温服。其服初次时,仍先用白糖水送服阿斯匹林三分之一瓦。此方中加阿胶者,以其既善滋阴,又善润大便之干燥也。
效果:将药先服一次,周身又得微汗,继将二分服下,口已不渴,其日大便亦通下,便下之后,顿觉精神清爽,灼热全无,病遂从此愈矣。
说明:方中重用大队凉润之品,滋真阴即以退虚热,而复以阿斯匹林解肌、滑石利小便者,所以开实热之出路也。至于服阿斯匹林半瓦,即遍身汗者,困体虚者其汗易出,而心有燥热之人,得凉药之濡润亦恒自出汗。
李姓媪,年八旬有三,于孟夏得温病,兼项后作疼。
病因:饭后头面有汗,忽隔窗纱透入凉风,其汗遂闭,因得斯证。
证候:项疼不能转侧,并不能俯仰,周身发灼热,心中亦热,思凉物,脉象左部弦而长,右部则弦硬有力,大便干燥,小便短少。
诊断:此因汗出腠理不闭,风袭风池、风府,是以项疼,因而成风温也。高年之脉,大抵弦细,因其气虚所以无甚起伏,因其血液短少,是以细而不濡,至于弦硬而长有力,是显有温热之现象也。此当清其实热而辅以补正兼解表之品。
处方:生石膏一两,轧细 野台参三钱 生怀地黄一两生怀山药五钱 玄参三钱 沙参三钱 连翘二钱
西药阿斯匹林一瓦,先半阿斯匹林用白糖水送下,继将中药煎汤一大盅,至甫出汗时,即将汤药乘热服下。
效果:如法将药服下后,周身得汗,表里之热皆退,项之疼大减,而仍未脱然。俾每日用阿斯匹林瓦一强约三分,分三次用白糖水送下,隔四点钟服一次,若初次服后微见汗者,后两次宜少服,如此两日,项疼全愈。盖阿斯匹林不但能发汗去热,且能为热性关节疼痛之最妙药之。
邻村高某某,年二十五岁,于促夏得温病。
病因:仲夏上旬,麦秋将至,远出办事,又欲急回收麦,长途趋行于烈日之中。辛苦殊甚,因得温病。其叔父某某与其表叔毛某某皆邑中名医,又皆善治温病。二人共治旬日无效,盖因其劳力过甚,体虚不能托病外出也。
证候:愚诊视时,其两目清白,意无所见,两手循衣摸床,乱动不休,谵语无伦,分毫不省人事。其大便从前滑泻,此时虽不滑泻,每日仍溏便一两次,脉象浮而无力,右寸之浮尤甚,两尺按之即无,一分钟数至一百二十至。舌苔薄黄,中心干而微黑。
诊断:此证两目清白无火,而竟无所见者,肾阴将竭也。其两手乱动不休者,肝风已动也。病热至此,危险已至极点。幸喜脉浮为病还在太阳,右寸浮尤甚,又为将汗之兆。其所以将汗而不汗者,人身之有汗,如天地之有雨,天地阴阳和而后雨,人身亦阴阳和而后?汗。此证两尺脉甚弱,阳升而阴不应,是以不能作汗。当用大滋真阴之品,济阴以应其阳必能自汗,汗出则病愈矣。然非强发其汗也,强发其汗则汗出必脱。调剂阴阳以听其自汗,是以汗出必愈也。
处方:熟怀地黄二两 生怀山药一两 玄参一两 大甘枸杞一两 甘草三钱 真阿胶四钱
药共六味,将前五味煎汤一大碗去渣,入阿胶融化,徐徐分数次温饮下。
效果:时当上午十点钟,将药煎服至下午两点钟将药服完。形状较前安静,再诊其脉颇有起色。俾再用原方煎汤一大碗,陆续服之,至秉烛时遍身得透汗,其病霍然愈矣。此案曾载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对于此案似有疑意,以为诚如案中所述病况,实为不可挽救之证也。故今将此案又登斯编,以征此案之事实。
说明:尝实验天地之气化,恒数十年而一变,医者临证用药,即宜随气化而转移,因病者所得之病已先随气转移也。愚未习医时,见医者治伤寒温病,皆喜用下药,见热已传里其大便稍实者,用承气汤下之则愈,如此者约二十年。及愚习医学时,其如此治法者则恒多偾事,而愚所阅之医书,又皆系赵氏《医贯》、《景岳全书》、《冯氏锦囊》诸喜用熟地之书,即外感证亦多喜用之。愚之治愈此证,实得力于诸书之讲究。而此证之外,又有重用熟地治愈寒温之坏证,诸多验案地黄解后载有数案可参观。此乃用药适与时会,故用之有效也。且自治愈此证之后,毛××、高××深与愚相契,亦仿用愚方治愈若干外感之虚证,而一变其从前之用药矣。后至愚年过四旬,觉天地之气化又变,病者多系气分不足,或气分下陷,外感中亦多兼见此证,即用白虎汤时多宜加人参方效。其初得外感应发表时,亦恒为加黄芪方效。如是者又有年。乃自一九二一年以来,病多亢阳,宜用大剂凉润之药济阴以配其阳,其外感实热之证,多宜用大剂白虎汤,更佐以凉润之品,且人脏腑之气化多有升无降,或脑部充血,或夜眠不寐,此皆气化过升之故,亦即阳亢无制之故。治之者宜镇?安其气化,潜藏其阳分,再重用凉润之药辅之,而病始可治。此诚以天地之气化又有转移,人所生之病即随之转移,而医者之用药自不得不随之转移也。 由此悟自古名医所著之书,多有所偏者非偏也,其所逢之时气化不同也。愚为滥竽医界者已五十年,故能举生平之所经历而细细陈之也。
武清县孙某某,年三十三岁,于孟秋时得温病。
病因:未病之前,心中常觉发热,继因饭后有汗,未暇休息陡有急事冒风出门,致得温病。
证候:表里俱觉壮热,嗜饮凉水、食凉物,舌苔白厚,中心已黄,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脉象洪长有力,左右皆然,一分钟七十八至。
诊断:此因未病之先已有伏气化热,或有暑气之热内伏,略为外感所致,即表里陡发壮热,一两日间阳明府热已实,其脉之洪长有力是明征也。拟投以大剂白虎汤,再少佐以宣散之品。
处方:生石膏四两,捣细 知母一两 鲜茅根六钱 青连翘三钱甘草三钱 梗米三钱
共前汤三盅,分三次温服下。
复诊:将药分三次服完,表里之热分毫未减,脉象之洪长有力亦仍旧,大便亦未通下。此非药不对证,乃药轻病重药不胜病也。夫石膏之性《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若遇阳明大热之证,当放胆用之。拟即原方去连翘加天花粉,再将石膏加重。
处方:生石膏六两 知母一两 天花粉一两 鲜茅根六钱甘草四钱,梗米四钱
共煎汤三大盅,分三次温服下。
复诊:将药分三次服完,下燥粪数枚,其表里之热仍然不退,脉象亦仍有力。愚谓孙某某曰:余生平治寒温实热证,若屡次治以大剂白虎汤而其热不退者,恒将方中石膏研极细,将余药煎汤送服即可奏效。今此证正宜用此方,孙某某亦以为然。
处方:生石膏二两,研极细 生怀山药二两 甘草六钱
将山药、甘草煎汤一大碗,分多次温服。每次送服石膏末二钱许,热退勿须尽剂,即其热未尽退,若其大便再通下一次者,亦宜将药停服。
效果:分六次将汤药饮完,将石膏送服强半,热犹未退,大便亦未通下,又煎渣取汤两盅,分数次送服石膏末,甫完,陡觉表里热势大增。时当夜深,不便延医。孙某某自持其脉弦硬异常,因常阅《衷中参西录》,知脉虽有力而无洪滑之象者,用白虎汤时皆宜加人参,遂急买高丽参五钱,煮汤顿饮下,其脉渐渐和缓,热亦渐退,至黎明其病霍然全愈矣。
说明:按伤寒定例,凡用白虎汤若在汗吐下后及渴者,皆宜加人参。细询此证之经过始知曾发大汗一次,此次所服之药虽非白虎汤原方,实以山药代梗米,又以石膏如此服法,其力之大,可以不用知母是其方亦白虎汤也。若早加党参数钱,与山药、甘草同煎汤以送服石膏,当即安然病愈,乃因一时疏忽,并未见及,犹幸病者自知医理以挽回于末路。此虽白虎汤与人参前后分用之,仍不啻同时并用之也。
此证加人参于白虎汤中其益有三:发汗之后人之正气多虚,人参大能补助正气,俾正气壮旺自能运化药力以胜邪,其为益一也;又发汗易伤津液,津液伤则人之阴分恒因之亏损。人参与石膏并用,能于邪热炽盛之时滋津液以复真阴,液滋阴复则邪热易退,其为益二也;又用药之法,恒热因凉用凉因热用,《内经》所谓伏其所因也。此证用山药、甘草煎汤送服石膏之后,病则纯热,药则纯凉,势若冰炭不相容,是以其热益激发而暴动。加人参之性温者以为之作引,此即凉因热用之义,为凉药中有热药引之消热,而后热不格拒转与化合,热与凉药化合则热即消矣,此其为益三也。统此三益观之,可晓然于此病之所以愈,益叹仲圣制方之妙。即约略用之,亦可挽回至险之证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