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系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按照病理组织学改变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三类。同时根据病变部位又可将萎缩性胃炎分为胃体胃炎(A型胃炎)和胃窦胃炎(B型胃炎),前者主要累及胃体和胃底,与自身免疫有关,后者病变主要在胃窦,临床较为常见。
本病可归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等病证范畴。
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本病的致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
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与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酗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均可各自或与Hp协同作用而引起或加重胃黏膜慢性炎症。
2.中医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与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素体脾虚有关。本病病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总由胃气阻滞、胃失和降所致。早期多由饮食、情志所伤,病属邪实,后期常见脾虚。实则邪扰胃腑,虚则胃失所养,虚实可互相转化。日久瘀阻络伤,可见吐血、便血。
辨证分型 1.胃气壅滞证:胃脘痞满,胸闷不舒,纳呆食少,嗳气则舒,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缓。
2.肝气犯胃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诱发或加重。苔薄白,脉弦。
3.肝胃郁热证:胃脘胀满或伴灼痛,心烦易怒,两胁作胀,泛酸嘈杂,口苦咽干,大便干结,苔黄,脉弦数。
4.食滞伤胃证:胃脘胀痛,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
5.痰浊阻隔证:胸脘痞闷,恶心呕吐,头目眩晕,身重倦怠,或小便涩。舌苔浊腻,脉滑。
6.脾胃气虚证:胃脘痞满,隐隐作痛,纳少便溏,少气懒言。舌苔薄,脉细弱。
7.虚火灼胃证:胃部痞满,隐隐作痛,灼痛嘈杂,似饥不纳,口燥咽干,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8.脾胃虚寒证:胃脘痞满,胃痛隐隐,得温则减,喜热喜按,时吐清水,纳少神疲,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沉弱。
辨证论治 1.胃气壅滞证
[治法]行气开郁,和胃通降。
[方药]香苏散加味。腹胀甚者,加
鸡内金、焦三仙;伴两胁胀满者,加
柴胡、
青皮、
郁金;有寒象者,加
高良姜。
2.肝气犯胃证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兼嗳气呕恶甚者,加姜
半夏、苏梗;纳呆者,加
白术、
神曲、
麦芽;泛酸嘈杂者,加乌贼骨。
3.肝胃郁热证
[治法]泄肝清热,和胃通降。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口苦、便秘者,加
龙胆草、
大黄、
钩藤;兼食滞者,加
鸡内金、谷
麦芽;湿浊内阻,苔厚纳呆者,加
厚朴花、
藿香、
砂仁。
4.食滞伤胃证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方药]保和丸加减。脘腹胀满甚者,加
枳实;食积脾虚者,加
白术。
5.痰浊交阻证
[治法]祛湿化痰,顺气和中。
[方药]平胃散加味。若呕恶明显者,加苏叶、
黄连;若痰郁化热,脘痞口苦、恶心呕吐者,可改用温胆汤加减。
6.脾胃气虚证
[治法]甘温益气,健脾和胃。
[方药]四君子汤加味。若见腹胀便溏者,加
白扁豆、生
薏苡仁、
莲子;食后腹胀、嗳气者,加
香橼皮、
佛手、
鸡内金、焦三仙。
7.虚火灼胃证
[治法]酸甘化阴,滋胃和中。
[方药]益胃汤加味。胃脘疼痛者,加
丹参饮理气活血止痛;兼见胁痛易怒者,加一贯煎养肝阴泄肝热;口干、烦渴,加生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8.脾胃虚寒证
[治法]辛甘通阳,补虚健中。
[方药]
黄芪建中汤加味。吐清水者,加法
半夏、
陈皮、
茯苓;泛酸者,加左金丸或
瓦楞子制酸;胃寒作痛甚者,加良附丸温中散寒止痛。
经验方 1.理气和胃汤
[药物组成]
柴胡12克,
枳实、
木香(后下)、田七、
蒲公英各10克,
白芍、
甘草各6克。
[功效]行气和胃,缓急止痛。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15日为一疗程。
2.胃友汤
[药物组成]
黄芪30克,
桂枝10克,
细辛3克,
吴茱萸10克,
丹参30克,
川芎10克,
当归10克,
赤芍l0克,
桃仁10克,
红花10克,
三棱10克,
莪术l0克,
蒲黄10克,
乌药10克,丹皮10克,
水蛭10克,
甘草6克。
[功效]补气温中,活血化瘀。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15日为一疗程。
3.路志正方
[药物组成]
藿香、荷梗各9克,杏仁12克,生
薏苡仁12克,
山药15克,
佛手9克,谷芽、
麦芽各15克,
绿萼梅l0克,云
茯苓12克,八月扎(打)9克,
白芍12克,
甘草6克。
[功效]清理湿热,柔肝养阴。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适宜技术 1.毫针
以
中脘、
内关、
足三里为主穴。食积伤胃者加
下脘、
建里;胃热者加
内庭、
阳陵泉;肝气犯胃者加
期门、
太冲、
阳陵泉;脾胃虚弱者加
脾俞、
胃俞、
三阴交、
公孙。局部常规消毒后,针刺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2.耳针
取胃、十二指肠、交感、
神门、皮质下等耳穴,每次取3~4穴;可用耳穴埋针或耳穴压豆法。局部严格消毒,用0.5寸毫针直刺0.2~0.3厘米,中等刺激强度,留针20分钟,每次选用一侧耳穴,两耳交替。每日或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3.水针
取
中脘、
梁门、
内关、
足三里、
阳陵泉。药用徐长卿注射液、
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注射液。每次选2~3穴,每穴注入药液0.5~1毫升,隔日一次,10天为一疗程。
4.灸法
取
中脘、
天枢、
气海、
神阙、
脾俞、
胃俞、
足三里,每次取3~4穴,艾条灸,每穴5~10分钟;或艾炷,每穴5~7壮。虚寒者可采用艾炷隔姜灸。
5.推拿疗法
用手掌或掌根
鱼际部在剑突与脐连线之中点(
中脘穴)作环形按摩,节律中等,轻重适度。每次10~15分钟,每日1~2次。
6.拔罐法
选用上腹部和背部穴位,在针灸后进行。适用于虚寒型胃痛。
7.穴位贴敷法
取
中脘、
足三里、
神阙、
脾俞、
胃俞。配方如下:
(1)复方
吴茱萸糊:
吴茱萸、
干姜、
丁香各50克,
小茴香75克,
肉桂、生
硫黄各30克,山
栀子20克,
胡椒5克,
荜茇25克,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25克,加等量面粉调成糊,贴敷于上述各穴,外用胶布固定,每次3~6小时,每天l~2次。
(2)胃痛糊:川椒150克,
炮姜100克,生
附子100克,研细末。取30克,用
生姜汁调成稠糊状,敷于上述穴位,每天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