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伏邪理论对抗耐药菌感染

         在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市中医急危重症质量控制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近日联合主办的2013年中医急诊高峰论坛上,专家认为,属于温病范畴的感染性疾病已成为当前中医急症临床治疗研究的重点,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耐药菌的高频出现及其导致的高死亡率和社会经济负担的加重,是备受国内外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由于人群的个体差异和细菌本身的特性,广谱强效抗生素的使用并不能完全清除侵入机体的细菌,还可能导致菌群紊乱,使得残留的细菌和(或)条件致病菌通过筛选出现变异、耐药,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大量繁殖,达到一定的数量及毒力后使机体出现功能失常和实质损害而发病。这与中医伏邪致病的正虚邪伏、伺机而作、待时而发的特点十分相似。 
       历代医家的丰富经验和现代相关药理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且抑菌成分较多,可作用于细菌的不同部位和繁殖的不同阶段,并对细菌的多个代谢环节发挥作用。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药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凸显了中医药在防治耐药菌感染方面的潜力和优势。 
       然而,有的学者因为对耐药菌的认识偏差,导致治疗多偏重于应用清热、解毒等祛邪之法,强调了邪毒的致病作用,忽视正气的决定性作用;有的则偏重于对细菌耐药机制的干预研究,忽视了中药对机体的调节作用。笔者认为,伏邪理论及其鼓动正气透邪外出的治疗原则,切合耐药菌感染“正气不足,邪毒内伏”的核心病机,对临床治疗耐药细菌感染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伏邪主要指感受邪气, 即时不发, 伏藏于体内,逾时而发。伏邪理论强调正气与邪气两方面。其发病不论是因所匿之邪郁久,势力积聚到一定程度而暴发,或是因外邪引动内伏之邪而发,在此过程中,正虚都是其必要条件,在伏邪发病中的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却并非“不藏于精,春必病温”,这就点明了伏邪发病的另一重要因素——邪气,邪气之所以成为伏邪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可伏藏于人体。
       耐药菌的易感人群主要集中在年老体弱的住院患者、小儿、有支扩或慢阻肺等肺部基础疾病、血液病,肿瘤晚期,大量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大手术后、有免疫缺陷的患者等。可以看出,在强调外部应用抗生素产生选择性压力是导致耐药菌株出现及感染的主要原因的同时,机体本身的免疫力、内环境的稳定更是是否容易感染耐药菌的决定性因素,这正符合祖国医学所强调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念。所以,在关注外邪的同时,应非常注重机体本身的“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