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下关穴治疗三叉神经痛

        
        穴性特点
            下关穴为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会元针灸学》记载:“下关者,因牙关分上下二处,上关即客主人;下者,下片部也,牙关是开合之机关,属下,故名下关。”
            《针灸甲乙经》记载:“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空廉,合口有孔,张口即闭。”即颧骨弓下缘凹处,当下颌骨髁状突的前方。下关穴具有消肿止痛、聪耳通络的功效。
            《类经图翼》记载下关穴可治疗“偏风口眼斜,耳鸣,耳聋,聤耳,痒痛出脓,失欠,牙关脱臼”。《备急千金要方》有“下关大迎翳风主口失欠,下牙齿痛”的记载。
            现代主要用下关穴治疗面部疾病,如面瘫、牙痛、三叉神经痛、耳鸣、耳聋、下颌关节炎等。
        操作技法
            下关穴为足阳明经穴,有很好的通络止痛作用。传统的针刺深度、角度很难取得“气速至而速效”的效果,也达不到手法量学的要求。针刺下关穴,进针后,针尖向后下方朝对侧乳突方向深刺两寸左右;用紧提慢按手法,不捻转,使针感向下颌方向或四周扩散。出针前,再给予提插手法,方可达到《灵枢·九针十二原》“刺之要,气至而有效”之要求。
        诊疗现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神经痛,是神经外科常见病之一,也是国际上公认的疑难杂症之一。多数三叉神经痛患者于40岁发病,且多为中老年人,发病部位右侧多于左侧。该病的特点是,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生骤发骤停的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说话、刷牙或微风拂面时都会导致阵痛。患者经常因此不敢擦脸、进食,甚至连口水也不敢下咽,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应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结合多位名医的临床经验,笔者发现运用下关穴治疗该病,可达到长久稳定的临床效果。
            患者赵某,女,36岁。赵某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进行过7次封闭治疗,并服用止痛药及中药汤剂20余剂,仍未获得明显改善。赵某来笔者处要求做针灸治疗。就诊时,赵某左下面部及左下齿阵发性烧灼样疼痛,洗脸、漱口或进食均会诱发;每次发作持续数秒至十几秒,每日发作十几次。
            针刺下穴关、夹承浆穴及合谷穴,得气后留针通电40分钟左右,每日治疗l次。治疗5次后,赵某疼痛明显缓解,改为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15次,赵某痊愈。随访3年,赵某病未复发。(侯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