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权变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损害、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下降和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近年来,随着对阿尔茨海默病机理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不断出现,但临床疗效不尽人意,而中医药对其进行辨证论治则显示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笔者根据长期的研究,将此病分为心气虚和肾精虚两大证型及夹血瘀、夹痰浊两大兼证,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的有效率达70.91%,且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其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是当前医学难治病种之一,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在国家科研计划的资助下,我们通过二十多年的反复临床和科研实践,证实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确切的疗效。
       分心肾 辨证论治
       中医古典文献中并无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名,这种与增龄相关的退行性中枢神经病变按照其临床症状应属于中医“神病”的范畴。本病的定位虽在脑,但与中医心、肾二脏密切相关;根据我们的长期研究,此病可分为心气虚和肾精虚两大证型及夹血瘀、夹痰浊两大兼证。临床上轻中度患者以心气虚证为主,重度患者以肾精虚证更为常见。临床试验显示,中医辨证治疗方案对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的有效率达70.91%,且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缓其病情进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1. 心气虚 症见健忘、面色少华、左寸沉弱、或濡、或浮大而虚(具备);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懒语、静则欲睡、音低、易惊(以上具备3项及以上)。可选用调心方,由党参石菖蒲远志桂枝龙骨甘草白芍等组成。
       2. 肾精虚 症见健忘、尺脉细弱(具备);行动迟缓、动作迟缓、操作错误、语失流畅、头倾背曲、二便难控(以上具备3项及以上)。可选用补肾方,由熟地黄、制首乌、山萸肉、仙灵脾、锁阳等组成。
       3.兼夹痰阻脑络 症见痰多、打鼾、或癫、或狂、幻想幻觉、对镜而言(以上具备2项);苔腻或滑(具备)。加用礞石滚痰丸,症状缓解即停服。
       4. 兼夹瘀阻脑络 目眶隐青、唇黯、舌质黯或见瘀点、指甲青紫、脉涩(以上具备2项)。加用血府逐瘀胶囊,体征消失即停服。
       循病情 变动方药
       本病病情常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因此病程较长,治疗难收速效,国外多以1年为一个疗程,中医治疗一般以3个月为一疗程。但如果治疗1个月后仍未见效,则应重新辨证,调整方药;如果治疗有效,则不宜为急于求成而过多地变动方药,否则不但易导致病情反复,也会使今后的治疗更为困难。
       临床上常见本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而出现手抖、头摇等肝风之象,治疗此种肝风切忌使用寒凉镇静之品如珍珠母石决明等凝滞气血,而应使用养血柔肝理气之品来和营顺气,否则病情容易进一步恶化。
       在本病出现机窍被蒙、神识不清时,可辨证选用苏合香丸、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等芳香走窜、醒脑开窍之品,用之得当可奏速效。除此之外,这类药物也可作为引药上行之引经药,以振奋治疗药物的药性和人对药物的应激性,从而发挥药效。但因芳香走窜之品耗伤正气,故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引起病情急转直下而难以逆转。一般此类药物连续应用不宜超过1周,但可间断使用。如果用药1周后仍未见效,即宜停药;即使用后有效,也宜暂停,待正气来复,再有节制地使用。
       重预防 全面管理
       治疗中病人切忌跌仆倾倒、脑部外伤,同时应尽量预防感染、发热等,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并不宜频繁进行头颅各种检查,否则常可在已取得疗效之时而功亏一篑,甚至导致病情急剧恶化而难以再度奏效。
       为了有利于此病的预防和康复,患者应多进行手指活动,如弹琴、打牌、手指运动操等;多进行记忆和认知锻炼,如各种智力游戏,对报刊、杂志、电视节目的回忆等;多参加群体性的活动和社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