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
五泻心汤出自仲景《伤寒论·
太阳篇》,用以治疗
太阳病误下变证的五种痞证。痞证是指患者胃脘部有痞闷不舒或有堵塞感的一种自觉症状,不仅可见于伤寒误下邪陷,亦可见于内科杂病、温热病等。仲景五泻心汤,首创辛开苦降、寒温并用的治疗大法。五泻心汤既有病因病机侧重点的不同,又有虚实和虚实夹杂之异,但脾胃气机升降失调是其共同特点,故调理脾胃气机升降是治疗痞证的关键所在。
半夏泻心汤 出自宋本《
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
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宜
半夏泻心汤。”此为
柴胡证误下后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脘腹胀满,以呕为主的痞证。
半夏泻心汤为小
柴胡汤去
柴胡、
生姜,加
黄连、
干姜。本方以
半夏为君,配
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
黄芩、
黄连苦寒降泻,
人参、
大枣、
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之功。
生姜泻心汤 出自宋本《
伤寒论》154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生姜泻心汤主之。”本方即
半夏泻心汤减
干姜之量(由三两减到一两)加
生姜四两而成,主治胃虚水饮食滞之痞证。方中
生姜、
半夏散水和胃,降逆止呕;
干姜温中化水;
黄芩、
黄连泄热消痞;
人参、
大枣、
甘草补中益气,共奏和胃散水消痞之功。
甘草泻心汤 出自宋本《
伤寒论》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鞭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鞭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即
半夏泻心汤重加炙
甘草(由三两增至四两)而成,主治再次误下,脾胃重虚之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 出自宋本《
伤寒论》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本方主治关脉浮之热痞证。其脉浮非表证,乃邪热壅聚中焦之候。药用
大黄泻营分之热,
黄芩、
黄连泻气分之热,共奏清热消痞之功。
附子泻心汤 出自宋本《
伤寒论》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
附子泻心汤主之。”该方主治痞而复恶寒汗出之阳虚痞证,方中
大黄、
黄连、
黄芩苦寒清热消痞,
附子辛热温经回阳,诸药共奏扶阳泄热消痞之功。
由此看来,
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
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
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夹湿之痞;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误下邪陷,内热壅盛之痞;
附子泻心汤治邪热有余而卫阳不足之痞。五方同中有异,只要谨守病机,辨证准确,选用得当,均有良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