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治的教训

       

       来源:大易网

        
        □陈 明
            张仲景的《伤寒论》不仅传授给我们古代先贤高超的诊疗技术,还告诉我们许多在临证时容易犯的错误。《伤寒论》中有证有方的核心内容共398条,其中谈到误治的就有130多条。所谓误治,就是医生用了不正确的治疗方法或药物,给患者带来痛苦,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误治的教训比治疗的经验更能启迪一个人的悟性。误治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
        辨证不明
            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有一位亲友找我看病。我看他有胸中憋闷、气短、嗳气的症状,马上想起了《金匮要略》里的栝楼薤白半夏汤,就给他开了3剂,方中栝楼我用了30克。两天后,有人对我说:“你给人家开的什么方啊,他喝完后拉肚子拉得厉害,现在在医院打吊针呢!”我听后非常难过,就仔细地想了想,这个患者所表现的胸闷憋气可能是个虚证,心脏的阳气不足,心失于温煦,也会表现出胸闷、憋气的症状。患者应当用温心阳的药物,像张仲景的桂枝甘草汤、桂枝芍药汤等。而栝楼薤白半夏汤是用于治疗痰浊闭塞胸阳的,虽然这个患者也有胸阳不振的病机,但就这个方子而言,是宽胸化痰的;况且栝楼有泻下的作用,使用不当会造成腹泻。吃一堑,长一智,后来再诊治胸闷一类的疾病时,我都会特别留意,辨证论治,取得很好的疗效。
        不按中医理论辨证
            我们要开中药,必须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进行配伍,对于现代仪器检查出来的结果,我们可作为参考。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两者之间并非等同。中医切不可一见有病毒,就用清热解毒类药物;一看到有炎症,就用清热泻火类药物。病毒类疾病、细菌性疾病也有属寒性的,我们一定要辨证论治,切不可武断地认为是热毒作祟而妄用苦寒药,否则,轻则伤脾阳,重则伤肾阳,甚至祸不旋踵。
            中医无论诊治什么病,都要认真进行中医辨证,不要受病毒、细菌概念的影响。同时,我深刻地体会到,肝病非常容易影响脾,张仲景所讲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于临证实践意义重大。
        药物配伍不柔和
            我曾遇到一个“上火”的女孩儿。她的那个“火”可以说非常大:整个嘴巴都烂了,咽喉疼痛,心烦失眠,耳内有鸣响,小便黄赤。我当即给她开了大剂量的清热泻火药。第二天她来找我,我问她怎么了,她却说不出话来。原来,她昨晚喝完一剂药后,第二天早晨起来声音嘶哑,一点儿声音都发不出来了。
            什么原因呢?我想了想,可能是药物过于寒凉的缘故。大热之证,陡然用大寒之药,寒热相激,导致金破不鸣,声音嘶哑。这就像一个烧红的铁锅,突然被倒入凉水,铁锅必烂无疑。这是一个教训。医生开方子,药物配伍一定要柔和,特别是治疗大寒、大热的病症,更应当注意刚中带柔,或于热药中反佐一点儿寒凉的药,或于寒药中反佐一点儿温热的药,以免寒热相激,使矛盾激化,节外生枝。
        药量比例失调
            我看过一则医案:一个人患了腹胀,医生让其服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患者服用汤药后腹胀依然,就请老中医陈慎吾老师诊治。陈老师认为处方恰当,但剂量不对。原方不变,只将厚朴的用量由原来的9克增至18克,党参、炙甘草的用量由原来的9克减至3克。患者服用后腹胀立消。陈老师增厚朴之量在于消除胀满,减党参甘草之量是恐其助满碍中,患者服药后霍然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