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需“早临床”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了解临床需求,才能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因此—— 学中医需“早临床”
       □张英栋 孙学达
            接受了中医院校系统的教育,经历了对临床探索,我已经成为一名相对成熟的中医。身为中医,三生有幸,但是庆幸之余,也不无遗憾——如果大学时能早点儿接触临床,初上临床时就不会有那么多疑惑。
       
       1 “早临床”能巩固专业思想
            我和一些学生聊这个问题,取得的共识是,在上学后半年到一年,甚至更早就接触临床,才能算早临床。中医理论与现代基础教育不是一个知识体系,学生只有尽早对中医疗效有感性认识,才能产生学习兴趣,不会因枯燥难学而却步。学生对《中国医学史》《中医学概论》《自然辩证法》等中医理论有了初步认识之后,就可以进入临床观摩阶段。
       
       2 “早临床”是学以致用的起点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了解临床需求,才能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回顾以往的中医教育,5年的本科生涯结束时,有些学生还没见过什么是中医独立的、真正的功用。如果学生在接触中医之初,就亲眼见到中医不仅能治病,而且对很多病疗效良好,就会对中医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学习。
        3 “早临床”需要“中医实验医院”
            祝味菊先生的《创设“中医实验医院”建议书》中写道:“凡是一种学术的实验,必须要有一个公开的场合,所以我们希望有一家实验医院……这家实验医院无异于一座大熔炉,把中国传统医药加以无情地考验。‘真金不怕火’,越有真实内容,越是经得起洗练。中医药经过这一番的考验,它就显露了它的骨子……”
        中医是实践医学,不是空谈。只有边课堂教学,边临床教学,最好有像祝味菊先生所说的“中医实验医院”,才能让实践与理论同时刺激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和临床医生交流,向患者求证,从而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学术免疫能力。
        4“早临床”择师是关键
            笔者认为,中医明师(贤明的老师)需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深谙中医之道,高瞻远瞩;二是有丰富、扎实的理论与临床专业技能;三是对中医知识能够娓娓道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及时、深入浅出地解答,让学生听得明白。临床教学择师是关键。院校教育与跟师教育相比,优势在于可以跟多个老师,给学生一个兼听则明的机会。
       能在临床站住脚,是中医历久弥新、几经磨难风采不改的关键。把“早临床”作为中医院校教育的关键点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医院校教育只有重视临床,在时间上、教学设计上给予倾斜,才能盘活院校资源,培养出更多专业思想牢固、具有中医思维的人才。
         
            “早临床”——最初是针对中医院校临床教学改革提出来的,其目的是提高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动手能力。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每年抽出一段时间进行临床见习,也有人称为“小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