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卷三 脱

       脱即死也。诸病之死。皆谓之脱。盖人病则阴阳偏胜。偏胜至极即死矣。
        遗尿。目瞑口开。面亮汗油。阳飞欲脱。无药力挽。拟参附汤法。加入童便。图元真接续耳。(阳脱)
           又 子丑为阴阳交界之时。更逢霜降。正不相续。后现脱象。进两摄阴阳方。参附汤加五味子
           又 阳回。汗止神苏。无如阴液欲涸。心热渴饮。姑救胃汁。
           人参 麦冬 五味 茯神 建莲
           又 肾真未全收纳。便溺自遗。无如咽燥喉痛。阳虽初回。阴气欲尽。难进温热之补。大意收摄真阴为治。
           人参 麦冬 五味 熟地炭 茯神 远志炭 菖蒲根
           又 胃虚。客气上逆为呃噫。痰带血腥。咽中微痛。用镇摄法。
           人参 熟地 北味 茯神 青铅
        脉革无根。左尺如无。大汗后。寒痉。头巅痛。躁渴不寐。此属亡阳。平昔饮酒少谷。回阳辛甘。未得必达。
           有干呕格拒之状。真危如朝露矣。勉议仲景救逆汤。收摄溃散之阳。冀有小安。再议治病。救逆汤加参附。
        恰交第七日。鼾声呵欠。目瞑烦躁。诊脉微细而促。此皆二气不相接续。衰脱之征最速。是清神熄风方法。难以进商。急固根蒂。仿河间地黄饮。(阴阳并虚)
           熟地 附子 苁蓉 萸肉 杞子 远志 菖蒲 川斛
        肾脉不得上萦。肝风突起掀旋。呵欠鼾声。口噤汗出。阴阳不续。危期至速。地黄饮子极是。
           熟地炭 萸肉炭 川斛 天冬 淡苁蓉 牛膝炭 五味 远志 茯神 饮子煎法。
        脉大不敛。神迷呓语。阴阳不相交合。为欲脱之象。救阴无速功。急急镇固阴阳。冀其苏息。
           人参 茯神 阿胶 淮小麦 龙骨 牡蛎
           又 阴液枯槁。阳气独升。心热惊惕。倏热汗泄。议用复脉汤。甘以缓热。充养五液。复脉去姜桂加牡蛎
           又 胃弱微呕。暂与养阳明胃津方。
           人参麦冬 炒白粳米 茯神 鲜莲子肉 川斛
           又 人参(秋石水拌烘) 熟地炭 天冬 麦冬 茯神 鲜生地
           又 秋燥上薄。嗽甚微呕。宜调本。兼以清燥。
           人参(秋石水拌烘) 麦冬 玉竹甘草 南枣 白粳米
           又 安胃丸(二钱) 秋石拌人参汤送。
       (氏)脉如雀啄。色枯气促。身重如山。不思纳谷。乃气血大虚。虑其暴脱。
           人参 生地 阿胶 麦冬 炙草 左牡蛎
           又 补摄足三阴。
           人参 熟地炭 枣仁 茯神 五味 鲜莲子
       (氏)久损不复。真气失藏。交大寒节。初之气。厥阴风木主候。肝风乘虚上扰。气升则呕吐。气降则大便。寒则脊内更甚。热则神烦不宁。是中下之真气杳然。恐交春前后。有厥脱变幻。拟进镇逆法。
           人参牡蛎 龙骨 附子 桂枝木 生白芍 炙草
        自半月前。寒热两日。色脉愈弱。食减寝少。神不自持。皆虚脱之象。议固之涩之。不及理病。
           人参龙骨 牡蛎 桂枝 炙草 南枣肉
           又 脉神稍安。议足三阴补方。
           人参 砂仁末炒熟地 炒黑杞子 茯神 五味 牛膝
       脱即死也。诸病之死。皆谓之脱。盖人病则阴阳偏胜。偏胜至极即死矣。人之生也。负阴抱阳。又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是故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其阴阳枢纽。自有生以至老死。顷刻不离。离则死矣。故古圣先贤。创着医籍。百病千方。无非为补偏救弊|<<<<<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