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 轻灵活泼调脾胃

       文/本报记者 谭 嘉 严少卫 通讯员 关 玲 于宏伟 摄影/本报记者 赵瑞清等 
       
       路志正1920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藁城市,14岁进入伯父路益修创办的河北中医学校学习,并拜名医孟正己为师。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少年时的他便苦读《素问》、《伤寒》、《金匮要略》等医学经典。1939年从医校毕业后,他开始悬壶乡里。1950年,学验渐丰,医名大噪的路志正来到北京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后留卫生部中医技术指导科工作。
       1956年,我国南方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当时部分地区患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者多达500多万人,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作为中医专家,路志正参加了卫生部组织的血防组,通过深入实地考察,他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的方案,使许多患者转危为安。
       1973年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工作以后,路志正先后担任资深研究员,研究生导师,师承制导师,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国务院参事等职务。
       路志正崇尚脾胃学说和温病学说,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以胃气为本,故治病注重调理脾胃。他还深入研究了现代常见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发病机理,认为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脾胃损伤常见气虚、血少、湿蕴、痰阻、瘀血、气机紊乱等病症,辨证要着眼于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即“调中央以通达四旁”。他调理脾胃重在升降相宜,而顾其润燥,升脾阳,降胃气。
       路志正临床重视湿邪,认为湿邪不独南方多见,北方亦多湿邪。湿邪的来源,有天地人之分。天地之湿伤人,诚为外湿,而饮食所伤,多为内湿。湿邪伤人极易困遏脾阳,而见湿困脾土。他治湿注意宣通三焦气机,湿邪的转化以及甘淡渗湿,清热利湿等,即所谓的“通化渗三法”。
       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60余年来,路志正擅长中医内科、针灸,对妇科、儿科、外科等亦很有造诣。此外,他对眩晕、胆结石、风湿病、萎缩性胃炎、甲亢和甲状腺病、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胸痹、不寐、嗜睡、糖尿病以及不孕症等,均有自己的见解。
       路志正强调用药轻灵活泼。所谓轻灵,即药量不宜过大,药味不可过多过杂。因为量大药杂味厚气雄,难以运化,脾胃不伤于病而伤于药。所谓活泼,即药物要选辛散芳香流动之品,不可壅滞滋腻,壅滞则涩敛气机。他认为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能中病,贵在恰中病机。
       路志正还提倡疑难病综合治疗,他认为疑难病的治疗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他倡导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内外合用,针药并施,食药配合,身心同治。他注重协调医患关系,取得病家合作,明之以理,授之以法,从而形成全方位的整体治疗。
       为了中医的继承和发展,路志正还曾与邓铁涛、任继学、焦树德等名老中医一起多次上书中央,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成立国家、省、市中医药管理机构、中药科研管理方法、中医药参与突发和疑难疾病防治等重大问题上,路老都积极参与,多次上书,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