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下乡解民疾

       
       李振华,字秋实,河南洛宁人,1924年11月出生,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河南中医学院原院长,全国首批名老中医,首届国医大师。
       李振华出身于中医世家。他幼承庭训,勤奋好学,博学善思,从事中医医、教、研60余年,在医疗上长于热性传染病、内科杂病,晚年精于脾胃病的诊治,同时传承医术,著书立说。李振华热爱中医事业,在担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期间,改进教学方法,创建附属医院,为河南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让我们追寻他人生的足迹,一同体悟这位国医大师的风采……
       
       治闪腰岔气和“红眼病”
       1958年,我被调至河南省卫生厅中医处工作。1959年,全国上下都投入到大炼钢铁的洪流中。我和同事们也下农村,与农民“钢铁大军”同吃同住同劳动。
       我是在舞阳县铁山脚下参加大炼钢铁的。那时,劳动工具缺乏,一个公社没有几辆架子车,上山运矿石,全靠人肩挑背扛,矿石运到山下,还要锤砸粉碎。为此,不少人闪腰岔气,难以站立,肋间神经异常疼痛,说话、咳嗽都疼痛难忍。那时,工地缺医少药,更无诊所。当时,我带有银针、药棉,用针扎患者后溪穴透劳宫穴。针入穴位,再一行针,患者立马不痛,可以站立行走。
       同时,工地还出现“红眼病”,即急性结膜炎。病因是人们在炼钢铁时,缺乏护目镜,双眼长时间直视炉膛而患上结膜炎,症状是双眼红肿疼痛、酸胀流泪。再加上工地缺水,人们常共用一盆水洗脸,故传染迅速。不少人因患了结膜炎而无法干活。我仍用针灸方法,以睛明穴配通里穴、合谷穴,又是针到病除。患者感到疼痛、眼酸减轻,再睡上一夜,眼部消肿,不再疼痛。这一消息很快传遍四方,先是本公社患者前来求医,后来邻近公社的患者也纷至沓来。公社领导发现本公社竟有这么一个神奇医生,立即决定不再让我上山背矿石了,专设一间房屋当我的临时诊所。从此,我全天应诊,不知治愈了多少闪腰岔气、结膜炎患者。
        治浮肿病
            1959年夏末秋初,我第二次下乡。那时河南的部分地区缺粮少食,不少人患了浮肿病。后期浮肿严重,多因服利尿药加重病情,甚至昏迷死亡。
       我于是到当地县人民医院查看,得知刚分配到那里的一位年轻医生在医治浮肿病患者时,让患者服呋塞米或螺内酯等。患者一吃,大量排尿,继而昏迷,很快死亡。他上班1周,就死了6个浮肿病患者。我和该院医生座谈时,让他们立即停止这种疗法,改服补气健脾中药。浮肿是营养不良引起的虚弱病,需补气健脾,使患者增强自身防御和排泄能力,让浮肿慢慢消退,逐渐痊愈。服呋塞米或螺内酯正是“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该院立即采用这种治疗方法,很快控制了浮肿病。
        治干瘦病
            1960年春天,我第三次下乡,了解豫东部分地区有灾情。我一到地方就发现许多群众因灾荒缺少粮食,营养不良而患了一种干瘦病。患者干瘦如柴,说话无力,难以行走,有的强支撑着肢体行走,往往会走着走着就晕倒在地上。若是在有人的地方晕倒,还能被人发现,送到医院抢救,输点葡萄糖,人也能慢慢苏醒。如果患者晕倒在荒野路上,没有被行人发现就会渐渐死亡。
       医院给患者输了葡萄糖后,患者得以苏醒,立即要吃东西。吃饱后,患者的胃撑得像圆铁球似的,因不能消化吸收又会昏迷。如果输了葡萄糖,患者还可苏醒。如果几次昏迷,虽然输了葡萄糖,有的患者仍会死亡。我发现这种病之后,立即向当地卫生部门提出建议,并向医护人员讲解该病的症状、病理及治疗方法。我说,该病的病理是患者脾胃长时间缺食,营养不良,脾胃阳虚,消化功能极弱。救治这种干瘦危重患者,可以用附子理中汤来温中健脾和胃,以增强消化吸收力。同时,医生还要掌握3条原则(服用易消化的流食,量少,多餐)。这样才能达到救治患者的目的。此后,豫东地区凡事采纳了这种治疗方法的医院,都没有再发现因低血糖昏迷而死亡的患者。
       (李振华/口述  郭 文  李郑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