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大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儿,主要由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护理不当,感染秽毒,或久用抗菌素治疗所致。主要症状为口腔内膜和舌上满布点状或片状、边缘清楚的白屑,状如鹅口。白屑蔓延喉部,可影响吮乳和呼吸。
心脾积热 白屑堆积,边缘红晕,面赤唇红,烦躁哭啼,口干渴,便结尿赤。治宜清热解毒。
(一)
处方:鲜
薄荷15~20克,生
石膏10~15克。
用法:将
石膏打碎,放锅内加水200毫升,煮取50毫升,除去渣滓,候凉待用;另取
薄荷叶用凉开水洗净、晾干、捣烂绞取原汁。用消毒棉签或纱布蘸
薄荷汁轻轻拭抹口腔,稍候片刻,再取
石膏水分1~2次灌完。每日1剂,连用3~5剂。
(二)
处方:羊
胆汁2~3毫升,黄
粟米20克。
用法:将黄
粟米加清水适量煮浓取汁,凉后可用。用消毒棉签蘸
粟米汁拭抹口腔,然后取
胆汁灌服。每日2次,连用3~5天。
(三)
处方:白萝卜汁3~5毫升,生
橄榄汁2~3毫升。
用法:白萝卜连皮捣榨取汁,与
橄榄汁混合,放碗内置锅中蒸熟,凉后可用。分1~2次服完。每日1~2剂,连用3~5天。
(四)
处方:
樱桃汁3~5毫升。
用法:将熟透
樱桃去核,榨取原汁,置杯内隔水炖熟,凉后可用。分1~2次灌服。每日1~2剂,连服3~5天。
(五)
处方:鲜
马齿苋汁3毫升,
淡竹叶5~7克,
芦根12克,
蜂蜜5毫升。
用法:将
淡竹叶及
芦根加水100毫升。置锅内煮取20毫升,冲入
马齿苋汁及
蜂蜜调匀。分2~3次空腹时灌服。每日1剂,连服5~7天。
(六)
处方:鲜奶10毫升,生地10克,灯芯草1克,
淡竹叶7克,生
甘草2克。
用法:先将生地、灯芯草、
淡竹叶、
甘草共放锅内加清水200毫升,煮取20~30毫升,与鲜奶调和,凉后可用。1次饮完。每日1~2剂,连服3~5天。新生儿酌减。
(七)
处方:活
鲫鱼3条。
用法:将活
鲫鱼放在冷开水中养之。每隔4小时取活
鲫鱼1条,将鱼尾纳入患儿口中,使鱼尾在患儿口中摆动一会
(约1分钟左右),每日早、中、晚各1次。鱼用后可再放养入水中,以便再用。通常1~2日可愈。
说明:
鲫鱼以身长2~3寸黑背脊的为佳,不要过大及红鳞者。
(八)
处方:
五倍子18克,枯矾12克,白砂糖2克。
用法:先将
五倍子杵粗末,入锅内炒至黄脆时,再撒入白糖同炒,待糖溶化吸入
五倍子内,不粘结成团时,旋取出风干,与枯矾共碾成极细粉,瓶贮备用。每取适量用
麻油调如糊状,涂遍患儿口内,每日2~3次,通常于涂药后白膜即逐渐脱落而愈。
(九)
处方:陈
葫芦瓢炭30克,净
硼砂9克。
用法:先取陈
葫芦瓢1个火烧成炭,待冷后取30克和
硼砂9克共碾成极细粉,瓶贮密封备用。每取适量,用
麻油调如糊状,涂于患儿口内白膜上,每日早、中、晚各1次。
(十)
处方:
绿豆适量,白糖30克,
茶叶2克。
用法:将
绿豆打碎与白糖、
茶叶用开水浸泡,代水饮喂小儿,每日3~5次。
(十一)
处方:
腊梅花10克,
冰片0.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用瓷瓶收贮。使用时,以棉签蘸药,擦敷患处,每日1~2次。
(十二)
处方:
牛黄3克,
硼砂30克,
黄连30克,
儿茶30克,生
黄柏60克,生
栀子60克,生
甘草60克,
冰片9克。
用法:上药(除
冰片)烘干后,共研极细末,再将
冰片入药末内研细调匀,用瓶收贮,盖严勿受潮。温开水洗净口腔后,将药末吹入口腔内,每日3~4次。1~3个月患儿,每次0.2克;3~6个月每次0.3~0.5克;1岁以上每次1克。
(十三)
处方:
青黛6克,
五倍子6克,
柿霜面6克,
冰片2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以棉签沾香油(芝
麻油)少许,再沾药面涂口腔患部,每日涂2~3次。
本方适用于各种口腔溃疡(鹅口疮、口糜、口疮等)。
虚火上浮 白屑散在,红晕不著,形体怯弱,面白颧红,潮热盗汗,便溏舌嫩。治以滋阴潜阳,引火归原。
(一)
处方:
黄柏、
干姜各等分。
用法:为细末,米汤调擦口内患处,数次可愈。
(二)
处方:
肉桂1克,生地6克,乳汁100毫升。
用法:水煎前2药3次,取汁50毫升,加入乳汁和匀,每次30~50毫升,每日3次。
(三)
处方:
吴茱萸10克,
附子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米醋调成稀糊状,涂抹患儿涌泉穴,先以塑料布裹一层,然后再以洁净布裹一层,以不松不紧为宜。连涂2次即效。
(四)
处方:
吴茱萸2.5~5克。
用法:用米醋适量调匀,每晚纱布包敷涌泉穴1次,(一)般连敷3次痊愈,若有疱者可停药。
(五)
处方:
肉桂、
附子各等量。
用法:研末,加面粉适量,用
高粱酒调成饼状,贴两足心,每日换药1~2次。
(六)
处方:生
半夏6克,川
黄连3克,
栀子3克。
用法:共研细末,陈醋调成糊状(1次量),睡前涂患儿两足涌泉穴,用纱布包扎,重者可连敷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