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多于既往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或“月经过多”。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引起的月经过多,或子宫肌瘤、盆腔炎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引起的月经过多。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可按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而致血量多。常见的分型有气虚、血热和血瘀。
一、气虚
素体虚弱,或饮食失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损伤脾气,中气不足,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遂致经行量多。
二、血热
素体阳盛,或恣食辛燥,感受热邪,七情过极,郁而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遂致经行量多。
三、血瘀
素性抑郁,或忿怒过度。气滞而致血瘀,或经期产后佘血未尽,感受外邪,或不禁房事,瘀血内停,瘀阻冲任,血不归经,遂致经行量多。
[辨证论治]
以月经量多而周期、经期正常为辨证要点,结合经色和经质的变化以及全身的证候分辨虚实、寒热。治疗要注意经时和平时的不同,平时治本是调经,经时固冲止血需标本同治。
一、气虚型
主要证候:行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觥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故经行量多;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经色淡红,质清稀;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气虚失于升提,故小腹空坠;气虚阳气不布,故面色光白。舌淡,苔薄,脉缓弱,也为气虚之象。
治疗法则: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安冲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加
升麻。
白术、
黄芪、生
龙骨、生
牡蛎、生地、
白芍、海螵、蛸茜、草根、
续断
方中
黄芪、
白术、
升麻补气升提,固冲摄血;生
龙骨、生
牡蛎、
海螵蛸、
续断固冲收敛止血;生地、
白芍凉血敛阴;
茜草根止血而不留瘀。全方共奏补气升提,固冲止血之效。
若经行有瘀块或伴有腹痛者,酌加
泽兰、
三七、益
母草;兼腰骶酸痛者,酌加
鹿角霜、
补骨脂、
桑寄生;兼头晕心悸者,生地易熟地,酌加制首乌、
五味子。
二、血热型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口渴饮冷,心烦多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阳热内盛,伏于冲任,经行之际,热迫血行,故经行量多;血为热灼,故经色红而质稠;热邪伤津,则口渴饮冷,尿黄便结;热扰心神,故心烦多梦。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血热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保阴煎(《
景岳全书》)加炒
地榆、
槐花。
生地、熟地、
黄芩、
黄柏、
白芍、
山药、
续断、
甘草
方中
黄芩、
黄柏、生地清热凉血;熟地、
白芍养血敛阴;
山药、
续断补肾固冲;炒
地榆、
槐花凉血止血;
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之效。
若经血粘稠有腐臭味,或平时黄带淋漓,下腹坠痛者,重用
黄芩、
黄柏,酌加
马齿苋、
败酱草、
薏苡仁;热甚伤津,口干而渴者,酌加
天花粉、
玄参、
麦冬以生津止渴。
三、血瘀型
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紫黯,质稠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
证候分析:瘀血阻于冲任,新血难安,故经行量多;瘀血内结,故经色紫黯有块;瘀阻胞脉,“不通则痛”,故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桃红四物汤(《
医宗金鉴》)加
三七、
茜草。
当归、熟地、
白芍、
川芎、
桃仁、
红花
方中
桃仁、
红花活血化瘀;
当归、
川芎活血养血调经;熟地、
白芍补血养阴以安血室。
瘀去则冲任通畅,自能血循常道。加
三七、
茜草以增强祛瘀止血之效。
若经行腹痛甚者,酌加
延胡索、
香附;血瘀挟热,兼口渴心烦者,酌加
黄芩、
黄柏、炒
地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