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应对疫病 需突破束缚

       中医应对疫病
       需突破束缚
       □张 毅
       
       春暖花开,又到传染病多发之时。中医与现代传染病相关联的瘟疫学、温病学、伤寒论等理论,发展到现在也没有成为独立的防疫、治疫体系,每当遇到暴发性传染病,中医提供的首要防治方法就是喝预防药。如果政府把这类传染病的处置权全部交给中医,我们理性地思考一下,然后再扪心自问:我们能在短期内控制住它的暴发吗?
       
       中医对传染病认识还比较到位,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在对传染病的控制方面还不完善,西方医学进入后,中医对传染病的研究几乎处在停顿状态,也就是说,中医的传染病防治水平还停留在100多年以前的水平。从中医对传染病的控制手段来看,其作用相当微弱,如用醋熏蒸比用过氧乙酸喷洒对空气消毒的作用要弱许多倍;民间流行的悬挂草药防疫基本上属于无知的做法。在控制措施上,中医除了在保护易感人群这方面有比较成熟的认识外,在弄清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这两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认识上几乎都是空白。由于没有有效的措施来弄清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传统中医是以个体或家族集团形式存在的医疗单元,由于传统小农意识的根深蒂固,各单元之间很难沟通信息,学术上的交流根本无法平等进行,医疗成果也不愿意整合共享,而现代的突发性、灾害性的公卫事件的经验和教训已经清楚地表明,传统中医的这种医疗结构态势,个体的意识观念与解决暴发性流行病所需的大规模、多医种,甚至是多学科、跨行业的集团式、规模型协作从根本上是格格不入的。
       
       解放后,虽然国家以中医院的形式把全国的中医从个体、家族的形式中解脱出来了,形成了团队的架构,但传统中医陈旧落后的观念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处置暴发性传染病的基础和条件还亟待规范。首先,从理论看,有的主温,有的主疫,有的主毒。在治疗上你要除瘴气,他要清邪毒,难以形成统一说法。如上所述,中医在预防疫病扩散方面几乎没有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在保护易感人群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还有一点,中医院几乎没有疫病(传染)科,隔离、治疗的软硬件设施都很欠缺。事实上,像“霍乱”、“非典”、“艾滋病”之类的甲、乙类传染病仅靠有效的治疗而不采取防护和隔离措施,其防治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由此可以看出,中医要想在第一时间里全面介入像暴发性传染病之类的突发公卫事件处置,仅仅用治疗效果是难以打入“主战场”的。救治、防护所需的硬件、完善的中医防控理论体系、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便捷实用的抢救手段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又必须由中医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才能得以实现。
       
       (作者为四川省遂宁市中医院副主任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