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燥、温邪、湿温、郁、斑

【医家】王旭高
【出处】王旭高医案
【关键词】湿、燥、温邪、湿温、郁、斑疹、舌黑、脉数、耳聋、虚、面红目赤、舌苔白厚、正虚邪实、湿热郁蒸、气化不及、肾气虚、目赤、晕厥、烦心、烦躁、汗出、脉沉、神清、心火、苔白、气粗、下后、脘腹、舌润、头摇、头昏、苔干、阴虚、狂、聚、痉、痛、
【内容】

湿温过候,斑疹并见,心胸烦懊,神识模糊。脉数混混而不清,舌心苔干而不腻。湿蕴化热,热渐化燥。气粗短促,目赤耳聋。阴精下亏,风阳上亢,虑其内陷昏痉。拟生津达邪,兼芳香逐秽。
鲜斛 淡豆豉 竹茹
连翘 橘红 赤苓
天竺黄 黑山栀 菖蒲
郁金 羚羊 陈胆星
牛黄清心丸五分
加:
犀黄三厘

复诊湿温邪在太阴、阳明,湿胜于热,太阴为多;热胜于湿,阳明为甚。日晡烦躁,阳明旺时也。口虽渴,苔仍白腻,乃湿蕴化热,余湿犹滞,气火熏蒸,蒙蔽清窍,故斑疹虽透而神识时糊,脉沉小而数疾,皆邪郁不达之象。倘若热甚风动变劲,便难措手。
半夏 赤苓 鲜石斛
连翘 川连姜汁炒 菖蒲
通草 豆豉 郁金
益元散 竹茹 茅根
黑山栀
【渊按】宜参凉膈散缓缓通下,不致下文化燥内陷耳。盖湿温虽不可早下,而热胜挟滞者,不下则热邪挟滞不去,湿邪亦从热化燥化火也。
三诊湿温旬日,脉数较大于昨,热势较盛于前,所谓数则烦心,大为病进,并非阴转为阳、自内达外之象。舌苔白厚,上罩微灰。面红目赤,阳盛之征;头昏耳聋,阴虚之象;小溲窒塞,气化不及也。当生津以彻热,利窍以化湿,救阴不在肾而在生胃津,去湿不可燥而在通小便。盖汗生于津,津充汗出而热解;小肠为心之府,小便通利,心火降而神清。
羚羊角 赤苓 菖蒲
天竺黄 泽泻 益元散
知母 鲜石斛 通草
竹叶 鲜薄荷根
另用珠子五分,血珀五分,为末,调服。
【渊按】名言傥论,勿草草读过。
四诊湿热郁蒸,如烟如雾,神识沉迷,脉时躁时静,静则神倦若寐,躁则起坐如狂,邪内陷矣。虽便不通,而腹鸣不满,肠胃不实,其粪必溏,未可骤攻下之。大凡温邪时症,验舌为先。今尖苔白,上罩微霉,邪在营气之交。叶氏云: 邪乍入营,犹可透热,仍转气分而解,如犀、羚、元、翘等是也。从此立方,参以芳香宣窍。

犀角 羚羊角 鲜石斛
天竺黄 元参 连翘
益元散赤苓 竹茹

至宝丹一粒
五诊前方加鲜地、瓜蒌仁、枳实。
六诊舌黑而干,湿已化燥;频转屎气,脘腹按痛,邪聚阳明,肠胃已实,当商通腑。但小便自遗,肾气虚也。正虚邪实,津枯火炽,惟有泻南补北,勉进黄龙汤法。
鲜地 人参 生大黄
元参 元明粉 菖蒲
天竺黄 连翘 竹叶
甘蔗汁代水煎药
【渊按】蔗汁生饮最妙。代水煎药,不但腻膈,且失凉润之性矣。
七诊下后舌黑稍退,而脉反洪大,神识仍昏,阳明火旺也。清阳明燔灼之火,救少阴涸竭之阴,用景岳玉女煎。
鲜地 元参 鲜斛
知母 天竺黄 麦冬
石膏 竹叶 芦根
蔗汁一杯冲
八诊津回舌润,固属休征;风动头摇,仍为忌款。温邪虽退,元气大虚,虚风上扰不息,又防眩晕厥脱。今当扶正息风,参以生津和胃。
生洋参 钩钩 天麻
茯神 制半夏 石决明
秫米 陈皮 麦冬
竹茹 甘蔗皮

【渊按】热滞虽从下而松,肝家阴液早为燥火所伤,故见证如此,迟下之累也。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