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冷得出汗”

       望、闻、问、切做完以后,辨证就有点难度,难在哪里?难在脉证错杂,不够吻合。遇冷则汗出,应属“自汗”,但舌、脉和语声是一派阴虚火旺之象,此证此脉应作“盗汗”。
       望、闻、问、切做完以后,辨证就有点难度,难在哪里?难在脉证错杂,不够吻合。遇冷则汗出,应属“自汗”,但舌、脉和语声是一派阴虚火旺之象,此证此脉应作“盗汗”。忖思良久之后,笔者还是选择了“急则治其标”的办法,先用敛汗固表之法,解决当务之急。
       拟方牡蛎散加味(麻黄根10克,黄芪50克,煅牡蛎50克,浮小麦30克,金樱子30克,桂枝8克,白芍20克,白术20克,甘草5克,大枣4枚)。水煎服,日一剂。
       一剂病减,三剂汗止。患者感激不已。
       方中牡蛎敛阴止汗,佐以浮小麦麻黄根、金樱子加强止汗之功。黄芪白术益气固表;白芍和调血脉,收敛阴气;桂枝白芍相配调和营卫。桂枝具有双重功能,无汗则发,有汗则止。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固表,敛阴止汗之功。
       按照中医理论,汗是体内阳气蒸化阴液所成,从腠理汗孔透达于体外而成。《素问·阴阳别论》有云:“阳加于阴谓之汗。”所以阳气亢盛汗出必多,卫阳不固,汗出亦多。内伤汗出属虚,机理有二:一是阳虚不能固表,二是阴虚不能摄阳。本案的表现形式虽然是“冷得出汗”,即“自汗”,但究根刨底仍属“阴虚不能内营而敛藏,则阴液外泄而汗出。故汗止之后,必须以滋阴潜阳治其本,以免“汗”灾重来。